出于功利培养不出真正的特长生
记者:在青少年当中尽早发现、挖掘、培养有特长的学生一直都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取消特长生的学业加分政策,是否会影响特长人才的培养?
刘洋河:培养有特长的人才固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通过加分的方式很难培养出人才。一位美国钢琴家到中国的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了解到那么多孩子在考级,感到吃惊,照这么做,全世界的钢琴家、小提琴家还不都出在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位钢琴家以她自己的成长历程说,从来没有人让她去学钢琴,只有兴趣引导着她,让她个性张扬,天赋显现,最终成才。我从来不反对特长,但这是孩子自己的事,而且有些特长是需要天赋的,不是花钱就行。我们家长和社会要做的事就是因势利导,为孩子提供帮助,创造条件,而不能强求,更不能用“加分”这种功利的办法。否则,当孩子们很不情愿甚至痛恨这样做的时候,又怎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呢!
吕文清:考试评价政策对教育实施的影响是很显著的。从总体上看,取消加分对特长培养影响不大,但综合考虑现实社会心理、经济水平、生存状况等,影响又是必然的。从学校动力看,取消加分后,可能会把资源和力量聚焦到学科,这将会弱化特长教育;从学生和家长看,虽然高招有相应政策,但学生和家长可能会先顾眼前利益,集中解决上“好初中”的问题,特长发展要为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让路。总之,取消加分之后,我们的教育应该考虑为特长人才脱颖而出开辟通道。
学校教育需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记者:无论加分与否,其实学校教育在培养特长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责任,在取消特长生加分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应当如何履行好特长生的培养工作?
王本中:要在综合评价当中,改变评价方式。培育特殊人才的方式其实有很多,学校要重在创造一个环境,搭建一个平台,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多种方式的活动,使他找到兴趣点,找到他自己发展的感觉,从而转变成一种志趣,成为一种志向。实现这种转变无疑需要有一种激励机制。这种认可可以通过成长记录,通过平时老师表扬,给他展示特长的机会等方式,让他时时都有一种成功体验,促进学生志趣的成长。
吕文清:取消特长加分不是取消也不应该冲击特长教育。反之,学校越是有特色,越是重视特长教育,越是个性化的教育,质量和品质越是有保障的。在取消特长加分背景下,学校要坚守教育的理想、使命和责任,积极引导而不是迁就不理性的社会需求,要有更开阔、更高远、更本真的考虑和设计。一是定位上,要搞好战略选择,强化特色发展,抓好特色项目;二是课程上,各学科教学也要给特长发展提供空间和机会;三是活动上,多组织普及性集体活动和特长展示;四是方式上,大力发展社团化组织,引导学生像美国中学生一样热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五是评价上,把特长发展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做强有力的“常态性”引导和激励;六是内涵上,着力于文化建设,让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有文化精神的引领,提升学校教育的品质和水平。
特长教育关乎民族品质、国家活力、教育的生命和个人的幸福,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政策要慎重,二是政策要配套并一以贯之,三是政府面临的重大命题是尽快构建起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潜能特长随时随地得到唤醒和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