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中考>>中考动态>>正文

外地孩子北京就学“三难”缠身(图)(2)

 

  压力沉重日子不轻松

  户籍制度的种种弊端历数了许多年,改革呼声也不断,张立海曾经乐观地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户籍制度应该会改革,“说不定到孩子高考的时候就不受限制了呢。”但现在,一提到教育,他就苦笑,“天天在发愁。” 

  他不止一次地回忆起在济南的日子,坐落于泺源大街的新闻大厦、在14层办公室的开阔视野、大明湖荷花荡漾的风景……“有一次我做完版回去睡觉了,突然觉得某个地方不太妥当,然后又起床去办公室改,也就两分钟的事。”现在每天从通州挤地铁到单位,来回近三个小时,“如果不(从山东)出来的话,我儿子现在应该上山师附小了。” 

  北京市统计局3月发布的去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数据显示,去年本市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张立海和妻子的工资都远高于这个数字,但沉重的经济压力让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因为公办幼儿园已经招满,儿子上了小区内的私立幼儿园,一年花费两三万元,加上游泳、钢琴等兴趣班,小家伙每月开支就达三四千元。姥姥和姥爷从老家搬来后,照顾老人的重担也落在夫妻俩身上。 

  有一次张立海和同事聊天,当听说对方买件衣服都几百上千的价格,他很惊讶,“为什么我买的衣服才几十元钱?”张立海说,自己穿的大部分衣服都是7年前在济南工作时单位发的,更多时候会在地摊买,妻子也不太购置新衣,“能省就省点吧。”偶尔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张立海和妻子都不吃药,硬扛着。家里的钱全都存下来,留给孩子上学。还要备着,给家里的老人看病。 

  张立海的工作属于“昼伏夜出”,每天晚上结束工作,他都坐120路到永安里,然后步行至国贸坐668路回家。但一旦超过12点,他就会错过末班车。这种时候只能花20元钱打车到国贸,再打车回通州。这样回一趟家就要花掉40多元钱。 

  张立海算了算,就是这样精打细算,每个月光交通费也要600-700元。即使每天这样在路上花费两小时车程,在北京7年,张立海没敢想过买车,“以后给孩子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高考还是出国难抉择

  如果国家的户口政策不变,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两条:第一,孩子在北京上完中学回济南参加高考;第二,出国。按照相关规定,非北京户籍的孩子可以在北京读小学、初中、高中,也同样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无须交任何费用,但不能在北京报考大学——高中毕业必须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 

  张立海的一对邻居是河南人,孩子在通州潞河中学上完初中后,就被父母转到燕郊去上高中,据说夫妻俩找关系把孩子户口落到了河北。因为燕郊离通州近,户口落到河北,既方便了父母照顾孩子,还能就近考学。张立海理解这种应对方式,但依然愤愤不平,“他们是在为北京做贡献,为什么要被迫到河北去?” 

  跟前者情况相似,张立海和妻子是山东菏泽人,老家没有直系亲属,在济南也没有亲戚,让孩子一人回山东上学根本不可能。如果6年后回去高考,孩子面临的困难重重:除了必须重新适应陌生环境、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还包括两地的教材不一样,学习重点不一样,甚至考试的内容和题型也不一样。况且山东又是出名的高分大省,孩子高考成功的难度可想而知。有网友戏称这是“另类高考移民”,一般的高考移民都是从高分地区想方设法转到低分地区去,而他们却不得不在低分地区念书,到高分地区去参加高考,去一个陌生且竞争更惨烈的环境。 

  如果选择第二条路——出国,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准备。首先,要到市里给孩子找相应的学校和老师,其次,出国需要很大一笔花费。“我们现在也担心,就挣这么点工资,哪有钱供他出国啊?”况且父母担忧,送一个从没独立生活过的孩子出国,也要冒很大风险。 

  他们已经在北京工作生活了7年,全家在北京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每年近3万元,7年下来约二十万元。“我们对北京的贡献一点不比拥有北京户口的人少。孩子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但他为什么一生下来就被打上了外来户的标签?不能拥有一个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呢?”

  ■专家说法

  北京可学上海小众改革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的户籍新政策,从严格意义来说,只能算是对人才引进制度的变革。因为它只针对急需人才,不是谁想进来就能进来,不是对所有人都开放。新政有一些严格的条件,学历水平、专业等还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并不是所有外来务工人员都能享受到在上海落户的好处。上海的尝试只能算是一次“小众改革”。 

  现有户籍制度确实导致一些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但北京的人口和资源压力远远高于其他城市,限于人力资源现状和社会资源状况等条件,放开户籍制度的做法不太现实。北京其实可以向上海学习,进行“小众改革”,对急需人才的引进可以开一点口,现在一点口都不开,会让人看不到希望。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