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1分/题
1、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又叫“命运”交响曲
2、柏拉图的《理想国》
3、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诗词要下来单独记忆,因为很可能会出。
4、雕塑《大卫》的作者——米开朗琪罗
5、《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
北宋 散点透视 焦点透视
6、40年代,费穆的名作——《小城之春》
7、《广岛之恋》导演——阿仑 雷乃 左岸派
8、《上海屋檐下》的剧作者——夏衍
9、 克利特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是——《等待戈多》
10、《艺术问题》是苏珊 郎格美学家专著
二、名解:4分/题
1、毕加索
2、协奏曲
是一件或几件乐器的独奏与管弦乐队的演奏相互配合的大型乐曲。一般以独奏乐器来定名,比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等。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乐曲。梁和祝分别是两把小提琴,和管弦乐团在一起演奏。
3、兴、观、群、怨
这考察的是艺术的社会功能。出自孔子,“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为什么要读诗歌,诗歌是古代艺术的代名词。是因为可以感兴,从诗歌中感受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生发出一种审美感受;还因为可以观,观就是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群就是交流,艺术具有把人们集合在一起从事社会化活动的功能,比如歌舞,庆祝丰收;怨,就是批判,既指的是通过艺术作品批判社会,也指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批判,从而提高读者的审美素质。
4、肥皂剧
5、空间艺术
三、简答:20分/题
1、“审美距离” 和目的之外去看待审美对象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1912年在<心理距离>中提出,主要是指审美主体需要使审美对象和我们实践的现实的我脱离开,允许我们站在我们的个人需要和目的之外去看待审美对象。这个距离指的是主体在感知对象时的一种比较客观、超然的心理状态。看电影,在影院,关灯,拉下幕布就是一种距离制造. 子宫 安静 进入故事.
2、艺术和时代的关系
艺术发展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关系.
3、经典与流行的关系
四、论述:30分/题
1、美是形象的真理
——这种说法是李泽厚在《论美感、美和艺术》一文中所提出的:“美是形象的真理,美是生活的真实。”
——这个命题是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美学史关于这一论题有很多种观点: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了“美在理念”;亚里斯多德则另辟蹊径,认为“美在形式”;法国美学家狄得罗提出了“美在关系”的论断;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康德认为“美是对象合目的的形式”;德国美学大师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情显现”;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下了“美是生活”的定义。
中国学者对美的本质同样莫衷一是。孔子认为“美在和谐”;孟子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观点。中国现代美学对美的本质的看法可分为三大派:一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认为美是客观性质与主观形态交融成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二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观点派”,把美看成是人与自然斗争中表现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结果;三是以蔡仪为代表的“美的规律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典型的规律。
——“美是形象的真理”这种说法体现了李泽厚的美学观点:客观社会性和具体形象性是美的两个基本特性。也就是说,美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美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
——这种说法有其片面性。
朱光潜曾经批评说, 美是从自然物的社会性来的,这等于说大地山河之所以美不是由于它们是自然物,而是由于它们只是某些“社会存在”的符号,否认了客观世界对美的作用。
蔡仪认为李泽厚所说的美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一切具体的社会事物都有形象性和社会性,但未必都美。
提示:这道题的理论色彩过于浓厚,这种题目的出现主要可能是因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整个80年代非常流行,现在这一批担任主力的教学老师大部分在那个时候受到过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这种题目出来的用意有两种,一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宽广,如果你能够答出来是谁说的,肯定拿到15分;第二,是考查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如果你不知道是谁说的,但是你自己能够分析出它的含义,并举一些恰当的例子,老师看到你推理分析的能力,同样会给你高分。
2、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
——首先介绍全球化和民族化的相关学术观点。
全球化有三种主要的理论体系:一是全球一体化,代表说法是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认为全球将消除差异、溶为一体;二是世界体系论,代表说法是华伦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认为穷国和富国的不平等是无法消除的,悲观论调;三是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转型论。
简而言之,全球化就是世界各个民族之间日益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现状。
其实中国清末的思想家王韬就曾经在《循环日报》上提到过这种“地球合一”的观点。
全球化有很多的类型,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本题主要涉及的是文化全球化。
其实,全球化和民族化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关系。没有全球化,那里来得民族化。冯友兰先生曾经有一种说法,中国缺少民族主义的传统,今天民族主义正是在全球化的激发下才产生的。比如说,二胡这种乐器,本来是街头艺人用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就是在西洋乐器进来之后,中国文化面临衰微,仁人志士才去寻找体现中国民族音乐精神的乐器或者音乐,二胡才从流浪乐器被推崇上殿堂。昆曲,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如此。40年代的时候,当时的西方电影进入引起国内电影界的焦虑。全球化并不是民族化的对手,很有可能是他的帮手。
但是,另外一方面,全球化的强大也常常会扼杀民族化。比如说电影,因为我现在在《中国电影报道》做记者,所以比较了解一些电影界的现状,现在每年国产电影200多部,大部分进不了院线,院线基本上被进口大片排满了。即使少量进入了院线的国产影片,票房成绩也是很差,就不算他们在票房统计上作的手脚了。国外电影的票房挤压的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只能凭借少数几个导演的几部大片来苦苦支撑。
那么,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出路何在呢?
——一方面,可以展开文化输出,比如现在中国在全世界建立一百所孔子学院就是这种策略。王岳川提倡。
——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繁殖能力和造血能力。加强民族艺术的继承和保护,鼓励学习和传播传统艺术形式的行动。比如京剧,就已经成为一种中国的标志性艺术,那么昆曲可不可以呢。
——对全球化的策略化转换和借用,使之具有中国作风。比如电视节目的移植。超级女生 美国偶像
往年客观题变化成主观题
往年简单
1、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又叫“命运”交响曲
2、柏拉图的《理想国》
3、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诗词要下来单独记忆,因为很可能会出。
4、雕塑《大卫》的作者——米开朗琪罗
5、《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
北宋 散点透视 焦点透视
6、40年代,费穆的名作——《小城之春》
7、《广岛之恋》导演——阿仑 雷乃 左岸派
8、《上海屋檐下》的剧作者——夏衍
9、 克利特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是——《等待戈多》
10、《艺术问题》是苏珊 郎格美学家专著
二、名解:4分/题
1、毕加索
2、协奏曲
是一件或几件乐器的独奏与管弦乐队的演奏相互配合的大型乐曲。一般以独奏乐器来定名,比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等。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乐曲。梁和祝分别是两把小提琴,和管弦乐团在一起演奏。
3、兴、观、群、怨
这考察的是艺术的社会功能。出自孔子,“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为什么要读诗歌,诗歌是古代艺术的代名词。是因为可以感兴,从诗歌中感受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生发出一种审美感受;还因为可以观,观就是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群就是交流,艺术具有把人们集合在一起从事社会化活动的功能,比如歌舞,庆祝丰收;怨,就是批判,既指的是通过艺术作品批判社会,也指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批判,从而提高读者的审美素质。
4、肥皂剧
5、空间艺术
三、简答:20分/题
1、“审美距离” 和目的之外去看待审美对象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1912年在<心理距离>中提出,主要是指审美主体需要使审美对象和我们实践的现实的我脱离开,允许我们站在我们的个人需要和目的之外去看待审美对象。这个距离指的是主体在感知对象时的一种比较客观、超然的心理状态。看电影,在影院,关灯,拉下幕布就是一种距离制造. 子宫 安静 进入故事.
2、艺术和时代的关系
艺术发展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关系.
3、经典与流行的关系
四、论述:30分/题
1、美是形象的真理
——这种说法是李泽厚在《论美感、美和艺术》一文中所提出的:“美是形象的真理,美是生活的真实。”
——这个命题是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美学史关于这一论题有很多种观点: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了“美在理念”;亚里斯多德则另辟蹊径,认为“美在形式”;法国美学家狄得罗提出了“美在关系”的论断;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康德认为“美是对象合目的的形式”;德国美学大师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情显现”;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下了“美是生活”的定义。
中国学者对美的本质同样莫衷一是。孔子认为“美在和谐”;孟子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观点。中国现代美学对美的本质的看法可分为三大派:一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认为美是客观性质与主观形态交融成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二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观点派”,把美看成是人与自然斗争中表现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结果;三是以蔡仪为代表的“美的规律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典型的规律。
——“美是形象的真理”这种说法体现了李泽厚的美学观点:客观社会性和具体形象性是美的两个基本特性。也就是说,美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美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
——这种说法有其片面性。
朱光潜曾经批评说, 美是从自然物的社会性来的,这等于说大地山河之所以美不是由于它们是自然物,而是由于它们只是某些“社会存在”的符号,否认了客观世界对美的作用。
蔡仪认为李泽厚所说的美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一切具体的社会事物都有形象性和社会性,但未必都美。
提示:这道题的理论色彩过于浓厚,这种题目的出现主要可能是因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整个80年代非常流行,现在这一批担任主力的教学老师大部分在那个时候受到过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这种题目出来的用意有两种,一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宽广,如果你能够答出来是谁说的,肯定拿到15分;第二,是考查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如果你不知道是谁说的,但是你自己能够分析出它的含义,并举一些恰当的例子,老师看到你推理分析的能力,同样会给你高分。
2、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
——首先介绍全球化和民族化的相关学术观点。
全球化有三种主要的理论体系:一是全球一体化,代表说法是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认为全球将消除差异、溶为一体;二是世界体系论,代表说法是华伦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认为穷国和富国的不平等是无法消除的,悲观论调;三是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转型论。
简而言之,全球化就是世界各个民族之间日益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现状。
其实中国清末的思想家王韬就曾经在《循环日报》上提到过这种“地球合一”的观点。
全球化有很多的类型,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本题主要涉及的是文化全球化。
其实,全球化和民族化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关系。没有全球化,那里来得民族化。冯友兰先生曾经有一种说法,中国缺少民族主义的传统,今天民族主义正是在全球化的激发下才产生的。比如说,二胡这种乐器,本来是街头艺人用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就是在西洋乐器进来之后,中国文化面临衰微,仁人志士才去寻找体现中国民族音乐精神的乐器或者音乐,二胡才从流浪乐器被推崇上殿堂。昆曲,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如此。40年代的时候,当时的西方电影进入引起国内电影界的焦虑。全球化并不是民族化的对手,很有可能是他的帮手。
但是,另外一方面,全球化的强大也常常会扼杀民族化。比如说电影,因为我现在在《中国电影报道》做记者,所以比较了解一些电影界的现状,现在每年国产电影200多部,大部分进不了院线,院线基本上被进口大片排满了。即使少量进入了院线的国产影片,票房成绩也是很差,就不算他们在票房统计上作的手脚了。国外电影的票房挤压的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只能凭借少数几个导演的几部大片来苦苦支撑。
那么,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出路何在呢?
——一方面,可以展开文化输出,比如现在中国在全世界建立一百所孔子学院就是这种策略。王岳川提倡。
——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繁殖能力和造血能力。加强民族艺术的继承和保护,鼓励学习和传播传统艺术形式的行动。比如京剧,就已经成为一种中国的标志性艺术,那么昆曲可不可以呢。
——对全球化的策略化转换和借用,使之具有中国作风。比如电视节目的移植。超级女生 美国偶像
往年客观题变化成主观题
往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