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初创於1932 年夏, 是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最早的一部清唱剧.关於这部作品的写作动机和社会背景, 词作者韦瀚章在1979 年3 月曾有过如下的谈话回忆:
写作《长恨歌》的动机, 一方面是因为音专教材的需要, 一方面是受了当时当地、亲自体验环境所鼓起的强烈民族意识的激励.
……1932 年的中国局势可说颇混乱, ‘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后, 大家的爱国情绪可说达於沸点, 我们当时选取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并不是在针对某一个人, 而是想指出政治不清明, 就会引起民族灾难, 正如唐明皇沉迷酒色而引致安史之乱一样.'
可见《长恨歌》这部清唱剧在当时的出现, 无论是创作动机或社会效果都是积极的;作品本身虽然描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但它的实质是借古喻今, 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
《长恨歌》的歌词是韦瀚章根据元曲《长生殿》和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写出的, 共分十部分, 每部分的标题都采用白居易原作中的诗句:
(一) 仙乐风飘处处闻
(二) 七月七日长生殿
(三) 渔阳鼙鼓动地来
(四) 惊破霓裳羽衣舞
(五) 六军不发无奈何
(六) 宛转蛾眉马前死
(七) 夜雨闻铃肠断声
(八) 山在虚无缥渺间
(九) 西宫南内多秋草
(十) 此恨绵绵无绝期
黄自从中选谱了七个乐章, 没有全部完成 (第四、第七、第九三个乐章未谱) .但从整个作品的构思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来说, 七个乐章的《长恨歌》已基本上完成了该作品所要表现的全部内容, 因此, 它依然不失为一部完美的作品.如今, 清唱剧《长恨歌》已属於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珍品了.清唱剧《长恨歌》所叙述的故事内容是: 公元755 年, 边臣安禄山趁唐明皇与杨贵妃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 重用奸臣杨国忠, 内地兵力空虚, 便以`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安禄山起兵渔阳 (今河北蓟县) , 很快就占领洛阳、长安.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 途经马嵬坡, 士兵愤慨, 埋怨君王宠信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 致使百姓家散人亡, 遂奋起杀死杨国忠, 同时唐明皇迫於压力不得不赐死杨贵妃, 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