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社会功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首先是因为美术的形态十分多样,变化无穷,其性能各异,或较显著,或隐晦而难于捉摸。一般说来,它不起直截了当的作用,而是迂回曲折地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感染。每个人都可以描述个人的审美感受,对不同的审美对象作出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的体验。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审美对象,又因文化素质和个人爱好的差异,产生不同的反应。每个人的审美情操又受特定时间、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所以笼统地评价美术的普遍性功能效用是不说明问题的。美术功能是一个相当“实”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它是一种效应,可能更符合实际。确切地说,美的感受是比较虚的东西,特别是技术美感、工艺美感、抽象形式美感,都是在心领神会中获得的一种美的享受。然而美术功能确实存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强调虚和实的结合,较易于说明问题的实质。
美术的功能源于美的本质,不同的本质论导致不同的功能论。从18世纪德国哲学家a.g.鲍姆嘉登首创美学以来,对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希腊、罗马的哲人,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早就提出过对于美的真知灼见,但是也有分歧。中国的儒家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追求所谓“尽善尽美”、“文质彬彬”、“文以载道”;道家注重美的空灵;而墨家却认为美是一种奢侈,所以反对一切艺术。近世中外美学家对这个问题也很不一致,现代美术新潮流的兴起,各执一辞,致使美术功能问题更加复杂起来。前卫派又把美和丑的矛盾对立突出地摆到我们的面前,这就需要美术家、美学家在实践中和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索、研讨,求得它的辩证统一。美学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怎样去理解美术欣赏活动和这个活动带来的心理效应,需要作哲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探讨,尤其要借助与各门类艺术及其理论有密切关联的美学,作马克思主义的认真研究。美术家普遍认为今天所谓的美学实际上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它无疑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现在已开始建设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美学分支,它将从纷繁的外部形态揭示出其内部规律。然而,目前对于美术功能和效应的问题,还只能作简单、粗略的概述。
美术和所有的文艺一样,它的社会功能曾经被划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它们和艺术的真、 善、 美品质契合一致──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这三种功能可以在逻辑上作这样的分列,但在实际中任何美术品只有某一方面的偏重,而基本上都以审美实现其效用。因为美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不是单纯诉诸理性,而主要是依靠情感的导引,任何情况下必须通过动情来达到提高认识或受到教育的目的。严格地说,没有美感作用的美术品,很少能起超越于理性认识的作用和教育作用;而灌输审美情操、怡情养性的美术品在一定意义上也起着认识、教育作用。固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美术的功能也会变更其侧重点。例如战争时期的美术,从革命利益出发,客观上不容许过分强调潜移默化的审美作用;人们处在动荡的时期,生活改变着各方面的心理状态,也改变了艺术心态,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为动员革命战争而创作的宣传画,一般不强调艺术空灵和含蓄的美。旨在急切提高思想认识、进行宣传教育的宣传画,自然要求直截了当,一目了然;政治讽刺画也要求一针见血,意义鲜明。然而,政治宣传画和政治讽刺画,无例外地蕴含着审美因素。优秀的宣传画、讽刺画掌握着特定情况下的人们的特殊的审美心理。
这里要提到和美术功能密切相关的欣赏心理问题。实际上,美术的感染、陶冶、潜移默化,都是某种心理效应,它是人这个有机体内部通过情感和思想、意识交叉着起作用的、有着因果关系的心理作用,即所谓心理机制。美术家运用各种造型艺术的手段,把生活中获得的视觉信息,通过形象思维进行加工,又经一系列的创作实践,把形象信息变成具有心理效应的美术品。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中,由于作品传达了画家所精心设计的审美意象,从而在头脑中产生了心理效应,这就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美术功能。在美术中再现或表现现实形象,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所理解,原因是美术家和广大观众之间得到心理上的沟通。
美术的功能和效应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备考资料的新闻
- 雕塑种类与形式 [2011-02-28]
- 中国电影理论 [2011-02-26]
- 艺术学音乐编重点考点 [2011-02-26]
- 美术的风格与流派 [2011-02-22]
- 美术类常识基础知识 [201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