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职艺术硕士>>备考资料>>美术>>正文
中西绘画与意境
     “艺术作为艺术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门,它就必须同时表现美,把生活内容提高、集中、精粹化,这是它的任务。根据这个任务各种艺术因物质条件不同就具有了各种不同的内在规律。”[4]中西绘画的物质条件不同,因而其表现手法的内在规律也不相同,无需赘述,但它们却用不同的物质手法创造了同样辉煌的艺术之美,这也是毋庸置疑的。艺术所展示的美虽然是跨国界的,然而,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艺术之花所酿蜜的甜美却是不同的。从中西的古典美术来看,同样有情有景、有虚有实、有动有静,但传达出来的画境却有着不同的审美特质。
     1.“虚”“实”结合
     中国画家注重“虚实”表现。一是受中国古代殊途同归的两大哲学观的影响:孔孟尚实。孔子讲“文质彬彬”孟子说“充实之为美”。老庄尚“虚”,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但在虚实观上他们却并不矛盾,要么从虚到实,要么从实到虚,最终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虚实结合的神妙意境。二是因为中国古代画家特有的的艺术创作观:尚神、尚韵,强调“以形写神”,“真景逼而神境生”;尚空灵虚静,讲“实景清而空景观”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因此,中国画理中有“计白当黑”之说,画面中的留白就是构图的虚,画面的有画与无画处便构成了中国画的“虚实”关系。然而这画面中的空白,不是空而无物,却如“于无声处听惊雷”,绘画中的留白高手,会把留白的手法表现得非常优美。如水、烟云、天空这些实景,在画中被表现成虚的景色,使画面空灵有致,更能在无华无墨之处表现出景物的虚灵与烟云飘动之美妙感觉。这就是中国画独特艺术性的表现。
     中国画用笔的干、湿、浓、淡,是另一种“虚实”表现手法。从字面上看,好像很浅显,而在实践中却是那么深奥莫测。画理中讲究“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靠的就是笔墨的变化。水、墨、笔法的恰当运用,表现出画面对人视觉的冲击和感受;表现出景物的形态和神韵;表现出了清新洒脱的个人绘画风格。
     色彩上,中国画家受老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学说的影响。玄为黑色。所以,中国画虽有“随类赋彩”之说,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以辅墨,笔笔见骨,却是色彩美的基本形式准则。中国画的用色不是客观的表现,而是主观情感的表达。这是中国绘画色彩的虚实表现。
     而“西洋文化的主要基础在希腊,西洋绘画的基础也就在希腊的艺术。”[5]希腊人因为希腊文明的与众不同,而具有独特的思维倾向:他们将主体与客体相对而立,把自然放在拷问、追究、分析、制造的对象位置上,自己则置于对象之外。这种思维倾向表现在绘画中即是:注重对客观物象的真实描绘。
     因此,西方绘画中也注重“虚实”,但他们的“虚实”主要依据自然规律,以透视、构图的形式来表现。西画的透视来自于人的基本视觉规律:近实远虚。表现在色彩上:近处明度、纯度高,远处则低;造型上:近处的大,远处的小,近处的清晰,远处的模糊。构图中虚实的表现是:主体实,客体虚,客体是为了衬托主体而存在,所以总是被安排在画面的次要位置。
     西画中,自然光影、云雾也可以被用来进一步强化虚实。伦勃朗的《夜巡》就是一个绝好的实例:正午的阳光投射到居于画面中心的人物身上,而城墙的门洞里却光线昏暗,一些人影在黑暗中游曳,光影强化了画面的主体部分,也弱化和消融了次要因素。利用“光影”营造的虚实变化,使绘画中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色彩。另外,主观用笔也是表现虚实的一个辅助手段。
     总之,中、西绘画的“虚实”取决于不同的哲学理念、思想意识的影响,并以各自特有的绘画语言呈现。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的“虚实”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的美,是画者的内在气质与气度的表现;而西方绘画的“虚实”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的美,是画家对现实的感受以及绘画技巧的体现。因此,最终表现的完全是两种感觉,两种美。
     2.“动”“静”结合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画家认为:“美,只有超越视觉,使心灵和宇宙精神相融为一时,才能得到充分表现。”[6]因此,“动”“静”结合成了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的山水画家喜欢以高远、深远、平远来表现画面的空间变化。因为,“远”可以使画者与观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另外,他们还用阴阳起伏、开合照应的构图形式营造一种动势;以潇洒自如,酣畅淋漓,充满人情味,体现着天地万物、生死刚正的个性化线条的组合,暗示着物象的骨格、气局、运动与生命之韵律。他们的创作过程是动的。山水画,边走边看,边看边画。“搜尽奇峰,打草稿”,表现的是一个流动的、奇幻的世界。创作的形象也是动的。所画的形象大多来之于“目识心记”,表现的是贮藏在心中的活的花草树木,动的鸟、兽、昆虫,形神兼备的各种人物。不同地域的山水可以组合在一起,抒发胸中逸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花鸟也可以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传达新的寓意。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备考资料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