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的英语词为compossition,意为组合构成。在美术创作中,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想象组合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构图是艺术传达的第一步,也是对构思的检验和修正。一般来说,构图涉及多种形式法则,是绘画艺术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被认为是“画之总要”,极受重视。
意境,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镜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民主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统美学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摩,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 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镜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镜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性,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乡镇性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镜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镜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失控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涵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镜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由这种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镜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镜之美。
情与景是构成意镜的基本因素,但意镜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着能够出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镜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