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高考>>备考资料>>真题>>正文

09年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专业试题(艺术与美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30分,6个)
 
1、艺术灵感

所谓艺术灵感,就是大脑皮质兴奋中心的神经细胞,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高度自觉和异常紧张的苦思冥想寻求急需的信息材料之后,调动起所有脑细胞的警觉性,特别是调动起了习惯无意识和本能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因而在习惯无意识伙同本能无意识(有时是梦幻无意识)心理活动中,突然发现了所急需的信息而产生了顿悟。


2、审美态度

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心理状态。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3、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4、自然人化

5、情景

6、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


二、选择题(30分,10个)

1、不光有造型艺术,还有(视觉艺术、空间艺术)
 
2、论画之形似,则与儿童邻(苏东坡)
 
3、。。。
4、。。。
5、。。。
6、。。。

7、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由中国美术教育家(王国维)提出的

8、美国文学评论家提出(艺术是有意识的形式)

9、清明上河图是(宋)

10、临川四梦(汤显祖)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自署清远道人,晚号茧翁,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三、作品赏析(30分,2个)
 
1、宋朱熹《观书有感》之一

2、古希腊米隆《掷铁饼者》
 
米隆的作品及其介绍
  myron (活动于约公元前480~前440)
  希腊雕刻家。生于伊柳塞拉,长期在雅典活动,是希腊古典时期名家之一。他擅长作青铜像,作品突破了古风时期雕刻的拘谨形式,把希腊雕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他善于把握人体的准确结构及其在运动中的变化关系,并达到精神和肉体的平衡和谐。他的代表作《掷铁饼者》,是古典时期前期的一件杰作。运动者弯腰向前成弓状,重心落于右足,上身向后转侧,拿铁饼的右手转向身后使前倾的身体获得瞬间的平衡,又预示了下一个掷出铁饼的激发动作。作者巧妙的构思,使静止的形象给人以连贯运动的想像。人物的面部镇静安详,充满自信,使人预感到即将获得的胜利。此像原作已佚,现存有几件罗马时期的大理石摹制品。米隆的另一件著名作品是双人雕像《雅典娜和玛息阿》,表现雅典娜女神从水中看到自己吹笛时难看的样子而将笛子弃掷于地。在一旁窥视的山林神玛息阿欲趋前拾起笛子,此时雅典娜回首投出斥责的目光,玛息阿惊惧后退。传说这一作品是象征雅典人对比奥提亚人的蔑视。雅典娜代表雅典,她端庄威严,而影射比奥提亚的玛息阿,则丑陋粗野,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保存至今的也是罗马时期的摹制品,分别收藏在两个地点(雅典娜像藏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玛息阿藏罗马拉特朗美术馆)。 
 
四、论述题(60分,3个中任选2个题目作答)

1、什么是美育?美育的功能有哪些?

      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在城邦保卫者的教育中就有艺术教育的内容,而我国春秋时期更是十分重视“诗教”与“乐教”。但美育这一概念和对它进行独立进行研究的理论,则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9页)席勒还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同上,第102、108页)席勒作为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者,尽管不可能给美育以真正科学的论述,但他却不仅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而且首次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从而给了美育以不同于德育与智育的独立地位,在美育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来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美育是一个近代的概念,是近代教育的特有范畴,是为了解决近代工业化社会给人类提出的诸多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深刻理解美育的现代意义并建立美育的学科理论,就必须从美育的情感教育本质和它作为近代教育范畴的事实出发。
 
2、在讽刺性喜剧中,现实丑何能使艺术家进行创造性劳动转化为艺术美?请举例说明。

3、在艺术批评中,为什么人们对当前的艺术批评感到不满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