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课外多画日记画。所谓“日记画”是用绘画的方式写日记,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也可附以简短的文字。其实绘画也同文字一样,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运用绘画写日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得到发展,使眼手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为创作积累题材。许多教师都会感到辅导学生创作时,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画。往往是学生等着老师叫画什么,怎么画,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作品带有成份的味道,不符合儿童感知规律。好的儿童作品应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童趣。让学生多画日记画,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总之,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利用资源优势挖掘创新潜力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是教师的职责,而美术学科则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因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一个人创造思维能力的高低与其大脑潜能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教学,每时每日的教学,应是一种创造。有则发人深思的故事,说的是日本、美国、中国孩子画苹果的事。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的孩子画苹果,则是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标准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教师擎苹果,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提一蓝苹果,任小朋友拿一个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这故事给我触动很大,我认为: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方法,应该向日本、美国的教师学习,给学生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察、分析注射给学生,把学生变为机械的接受器。应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和创造。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真理。<p>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同时在艺术创造中,要注重个性的培养,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教育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有个人特色和风格。因此,教师应尽力营造一种崇尚个性和独立思考、反对僵化和盲目崇拜的良好教学氛围,允许失败,鼓励表现自我和张扬个性。
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接触乡土文化,增强审美感知力。民间是一块内容丰富的文化课堂,乡土文化让人目不暇接,美术课教学可以把课堂扩大到教室之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和实践相结合,会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使他们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二、就地取材,培养创造能力<p>美术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由单一变为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美育成分,又有跟上时代节奏的内容。总之,美术教育的创新需要美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乡土文化是美育教育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有热爱美育教育的恒心,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素材来充实课堂。
七、美术课除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对美术创作的观点、态度和采用的科学方法。1、教师创造性的教课。教师创造性的教课是相对现行教材,就常规教法而言,进行有目的有创新的教学实践的探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使美术教学理论不断深化与提高水平,教师应创造性教课,这也是教师工作的乐趣所在。创造性的教课,应从教材、教法、教具三个方面探索。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1>.对现行教材创造性地施教。现行美术课本配有教师用的《教学参考用书》,对每节教法均有提示,但不见得适应每个地区或每位教师。具体施教者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创造性施教。创造性地施教既包括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也包括对现行教材内容重新排列组合,改变教学内容的秩序,探索更合适的时机施教,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2>.创造性地编排乡土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理论正确指导下与地区教研员共商议实验新的内容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升华为新的教学理论。<3>.探讨教学手段,改革和发明创造新教具,这是为了使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一目了然,更富有情趣和易与接受。<4>.改进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同一内容的教学在同一年级上,应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2、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着眼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1>.提倡标新立异的创造意识,鼓励大胆创新。美术课不同于手工课或劳作课,它的教学重在交艺术制作(或表现)的规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的完成作业,从一年级开始,凡是能发挥创造性的课业,就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地创造表现,从小注意培养创造意识,使之逐渐形成不照搬模仿,推陈出新。<2>.培养兴趣,使学生从创造中得到乐趣。注意课业内容富有情趣,能吸引学生,而兴趣往往可导致勤奋的钻研。<3>.安排以效果作业。比如版画、粘贴画、写意画等,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创造的欲望。<4>.设定条件,明确创作目标,促进学生有目标地创造,完成既定的任务。例如,组合画创作,纸造型、圆桶造型、等课业,以限定条件(比如限定颜色作画)打破原有表现观念(比如改变树叶只能画绿色),促进其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5>.设定条件,启发联想与经验转移。比如:用竖、横、曲、折等基本线条启发联想物象;剪基本形可做什么;叠剪的纸造型,平放是??刺猬,竖放粘贴一纸片上可能是一塔松等等。<6>.用废旧材料组合或制作新的视觉艺术形象。促进学生巧妙利用材料、大胆设想,积极思维,敢于拆开、置换、重新组合、组建。<7>.帮助学生消除进入绘画“写实期”创造表现的心理障碍。学生进入绘画“写实期”(在四年级以后),开始不喜欢画画,有心理障碍,一是胆怯,认为自己表现能力差而信心不足;二是眼高手低,对自己的绘画过分地自我批评。如不注意引导,会抑制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进步和障碍创造思维的提高。解决办法:一是讲解写实绘画只是绘画形式的一种,写实能力不完全代表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许多世界级的大画家的绘画就是儿童模样。要鼓励学生保持无拘无束的心态作画,画面采取涂满颜色的形式,以色块组合效果掩盖画形的准确,使其得到审美愉悦和成功的满足。二是鼓励大胆表现,以充足的资料和直观演示,使学生通过参观资料度过抓形难关。三是使学生认识不同于他人作品所具有的可贵品质和独立存在的价值。四是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美术作品的优点,并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其增强创作欲望和信心。五是多安排工艺与绘画结合的课,使学生能在工艺制作中考虑应用绘画,使制作与绘画能力都得到提高,又可以促进积极思维,将二者结合,培养二者结合的创造性。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和能力的最佳途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必须从基础抓起。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致力于这一有意义的活动,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美术这一特殊科目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