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开学了,陈一梅仍在为孩子豆豆(小名)在北京上学的事情四处奔波。她带着豆豆将朝阳区的小学跑了一家又一家,终于在9月8日办妥了其中一家普通小学的借读入学手续。回想办理手续的过程,陈女士坦言,心里很不是滋味。
材料齐全未必就能入学
豆豆今年8周岁,暑假前在老家湖北上完二年纪,今年,陈一梅想让豆豆来北京上三年纪,从上半年就开始打听办理借读手续的消息。
“6月份我就开始联系住所周边的几所小学,学校都答复我说,新生报名从6月中旬开始,但是三年级借读得到开学后经有关校领导研究后才能确定。”这样的答复让陈女士非常郁闷,她甚至怀疑领导研究的会不会是家长红包的大小。但她并未放弃帮孩子办理借读的努力,按照学校要求,她准备了户口簿、孩子户口所在地无监护人证明、转学证明、父母在京暂住证、父母医疗保险、房产证等等。但她没想到的是,材料齐全后,向多所学校发出的借读申请仍然石沉大海。打电话去询问,学校多回复“今年借读名额已满”甚至是“我们没有名额给借读生”。
各校接收情况差异大
据记者了解,像陈女士一样,在北京工作居住但户口不在北京的外地人口数量庞大,孩子在北京上学的问题成了他们中很多人共同的心病。每个新学年开学前,都有一批家长带着“渴望借读”的孩子在多所学校间辗转,希望能叩开学校的大门。
据北京市教委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依据市教委的借读政策,原则上所有的公立学校都应接收借读生。但具体每个学校怎么操作,各区县教委有不同的政策规定,建议家长在申请借读前先从各区县教委网站上咨询了解相关政策细节。但具体到每个学校也有一定的自主权,有些学校确实存在接收上的实际困难。
记者从多所小学招生咨询处获悉,通常每年2、3月份开始,就陆续接到有借读需求的家长咨询,学校一般会建议家长先在学校网站上进行登记,排队等候通知。每所学校每年招收借读生的名额差距较大,有的学校借读生可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对于一些知名小学来说,招收借读生的名额则寥寥无几。海淀区中关村三小的相关老师表示,每年学校消化片区内的学生就已经很有压力,很难再接收借读生。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的老师也表示,基本上学校只招收本片学生,不招收片外生和借读生。
入学后仍问题重重
现在,豆豆已经开始了三年级的学习生活,陈女士却并不觉得轻松,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经历了求学困难后,孩子对自己“借读生”的身份耿耿于怀,时常闷闷不乐;孩子所在的学校属于基础薄弱校,本身正式生生源少且质量又不高,能不能培养好借读生也还是个问题;几年过后面临小升初,到时可能又要迎来一场申请借读学校的“持久战”。陈女士表示,眼下她打算让孩子在北京读完初中后就想办法送出国,或者回老家读高中、参加高考,“最理想的当然是北京市的教育政策能多照顾照顾这些来借读的孩子们,但愿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所以要做好两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