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近年来,“艺考热”在各地火爆上演,今年更是“盛况”空前,仅北京一地,就有来自全国的10万考生报考北京各大艺术学院。在哈尔滨,来自省内外的“艺考生”总数是各院校艺术专业录取名额的6倍还多。与此同时,全省的艺术教育需求一年比一年高涨,许多学龄前儿童被家长送进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班,致使大大小小的培训学校、形形色色的指导教材遍地开花,制造了特殊而又红火的“艺考经济”。

  然而,这种表面热闹的背后,却藏着许多隐患,譬如市场的无序、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考生与家长过于功利的心态、艺术教育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供大于求等等。

  哈尔滨素有“艺术之城”的美誉,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美术、音乐方面的人才。如何有效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正确引导艺术教育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主持人:杨宁舒 嘉宾:卢禹舜 徐焕昌 董鸿扬

  核心观点随着“艺考”的升温,我省各地院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重复建设和争夺人才导致我省艺术教育水平不高,规模上不去,很难培养拔尖人才。因此,黑龙江的艺术资源需要整合,应该集中力量办好一两所艺术院校。

  卢禹舜哈师大副校长、艺术学院院长国画家

  目前,省内几乎每个院校都开设了艺术专业或系,专业设置一样,教育内容一样,重复建设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才浪费,挖人才、抢人才的现象很普遍,致使我省艺术教育水平不高,很难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把有效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整合起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一两所艺术院校。

  黑龙江是全国公认的美术大省,但是却没有自己的艺术院校。相比之下,除了西藏、海南等少数省没有专业艺术院校外,其他省份都有自己的艺术院校,例如浙江有中国美术学院,四川有四川美术学院,陕西有西安美术学院,江苏有南京艺术学院,辽宁有鲁迅美术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吉林有吉林艺术学院等等。而我省这么多年却没有培养艺术人才的独立院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加以规划,集中投入才能形成合力。

  核心观点在国外,艺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自然、是游戏、是生活的方式;而在中国,艺术是孩子勤学苦练的功课,是童年生活的包袱,是造就神童的工具!因此,走出艺术人才培养的误区,是中国学校和家长的当务之急。

  徐焕昌省美协副主席、省美术馆馆长

  近年来,由于黑龙江画展在欧美一些国家展出,我走马观花地到过一些国家,虽然匆忙,但仍然深刻地体会到了国外艺术教育与国内的截然不同。在国外,艺术教育是自然的,孩子们跟着家长在海边跑,在树林中玩,到大自然中感受音乐和风景;艺术教育也是游戏,我们到国外举办展览,画家进行现场演示时,周围的孩子都会拿起纸和笔,跟着一起画,无论画成什么样都会得到赞扬,大人绝不会告诉孩子,怎样画对,怎样画错;在国外,艺术教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经常看到一些甚至还不会走路的孩子,被家长带着参观各种艺术展览,听各种音乐会。一些孩子在即兴舞蹈和演奏时,可能技法不很娴熟,但对音乐的热爱和表现力,是我在中国孩子身上很难看到的。

  相反的,艺术教育在中国成了孩子们勤学苦练的功课,不但占据了孩子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一些专业考级更是压得孩子透不过气来。一些孩子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下,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神童梦、明星梦以及艺术家梦不停地学习和苦练基本功。当艺术成为一个孩子的“包袱”时,换来的只能是他对艺术的憎恨与逃避,绝不可能是热爱!

  核心观点热爱艺术和学习艺术的人增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艺术家,关键是鼓励普通大众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让艺术成为人们的业余爱好,从而营造一种整体的社会氛围,这样才有利于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

  董鸿扬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省社会学会秘书长

  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审美的世界。正如高尔基所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艺术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精神世界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艺术教育的红火,艺术考生的增多,是社会富足、稳定、进步的表现,而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愿也无可厚非。但是必须承认,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艺术家,因此,我们应该多发展业余艺术人才的俱乐部和社团,让艺术成为人们普遍的业余爱好,甚至是生活方式。

  应该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艺术才能,但是目前中国是固定的分工体系,许多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而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职业的转换与选择有更多的自由,也因此压抑了人们其它方面的才能和发展。这种情况下,鼓励人们在闲暇时间多从事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艺术之城的氛围,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达到一种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而且更有利于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而一个热爱艺术的社会,必定是和谐的崇高的社会,这才是艺术的终极价值。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艺术培养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