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国的电子琴教学基本上是以单排键的独奏形式为主,重奏和合奏的训练较为少见。偶尔进行的排练,也是为了某个庆典出节目,以展示电子琴人多势众的气势与场面。这类电子琴合奏给人留下的印象多是琴童队伍的造型,场景的恢弘,而非艺术质量的优秀及听觉上美的享受。

  近年来,由于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在全国性电子琴比赛中的倡导,电子琴的重奏、合奏教学与训练开始在各地逐年升温。大家开始认识到,电子琴重奏、合奏教学与训练是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尽展电子琴魅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令学生对电子琴学习兴趣倍增的一个有效方法。

  进行电子琴重奏、合奏教学与训练,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曲谱问题。曲谱的匮乏、成为阻碍重奏、合奏教学广泛开展的一大障碍。近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由本人编配的《电子琴重奏、合奏曲集》以及王梅贞老师主编的《全国电子琴考级重奏作品集》相继问世。使这一情况略有缓解。但这些曲目仍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及社会教学对此的需求。所以,只有动员众多专业的作曲家和电子琴教师来积极参与这一有意义的工作,好作品才能源源不断,层出不穷。重奏、合奏曲谱匮乏的问题才能得以真正的解决。

  电子琴重奏、合奏曲的编配是一件既有趣又艰苦且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电子琴本身可以运用的音色及节奏很多,既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合成音色。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在编配的方法上可以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但就通常的编配而言,在方法和途径上,大体可分为三种。

  一、对总谱进行缩编

  中外交响乐、管弦乐和中国的民乐合奏中许许多多经典之作。对这些总谱进行缩编可以获得大量的电子琴重奏、合奏作品。但一部管弦乐作品往往十几个声部,如何既进行了声部的缩减,又能保持原曲的基本风貌,是改编者的一项重要技巧。在改编前,对总谱进行细致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步骤。对谱中所有的移调乐器进行还原也需要有清晰的头脑,如能边听音响,边读总谱则更事半功倍。只有对总谱及音响效果有了通透的了解,甚至达到在静读总谱时音乐之声犹在进行,环绕于耳下笔改编才能胸有成竹。改编出的作品也将神韵兼备。当然,改编者是否有乐器法、配器法和作曲法的基本知识及在这些领域中造诣的深浅也必然会影响到对总谱改编的精彩与否。

  二、听记音像资料进行编配

  现在的音像书店,各类的音乐作品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电脑世界里的音乐网站上,更有大量的音乐作品供人们点击,听赏。音乐世界如此的浩瀚如海,为我们改编电子琴重奏、合奏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这种改编或编配相对于总谱缩编来讲,空间大了很多,改编者不必再拘泥于原来总谱的配器。风格,乐器音色的运用等。而只需要有敏锐的听觉,和较强的记谱能力。把喜欢的乐曲及配器听记下来。再用一些编配的手法,重新组合整理。甚至可以将原来的乐段再进行重新改编和发展。使之更符合自己的听觉习惯和要求。总之,这种编配电子琴重奏、合奏曲谱的方法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涉猎的乐曲,在风格、范围上也将十分广泛。而这种编配方法成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编配是否有较强的听记能力和乐曲的重组能力。

  三、根据单旋律进行创编

  对一级自创或选择的单旋律谱进行编配或再创作。是获得电子琴重奏、合奏曲谱最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较前二种相比,创作空间更大,个性化发挥更强。对个人的综合创编能力要求也更高。

  简单的单旋律编配是比较容易的。例如,一首简单的重奏曲编配手法往往是,第一声部,右手弹奏主旋律,左手担当自动伴奏。第二声部用单手担当副旋律或某种伴奏音型。第三声部用单手担当和弦填充或用另一种音色来加强主旋律。第四声部用单手或双手担当低音或打击乐器。这种编配形象单一,只是把单旋律乐队化。对初级的合奏教学是比较合适的。

  把一段形象单一的单旋律,发展成一首有变化、有对比,相对完整的多段作乐曲,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编配。而是一个较为艰难、复杂的创作活动。这里面牵扯到的问题很多。诸如情节的构想,乐曲的布局,和声的安排,音色的组合,段落的对比,调性的变化,高潮的设计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这首乐曲的成功与否,其要求之高可想而知。但这种创作活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这类作品也是我们电子琴重奏、合奏音乐创编中最为缺乏的。它对创编者的综合创编能力要求之高,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不光要有旋律创作的能力,还要有器乐曲的写作手法及发展能力。而对和声、配器、调性的运用则应十分娴熟。这是一种比较高的水平和境界,也是我们热心于电子琴重奏、合奏曲谱创编的教师共同的努力方向。

  当电子琴重奏、合奏的曲谱不再困扰我们时,教师就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教学训练了。一般来说,重奏、合奏的训练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