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级阶段——培养兴趣,积极参与,让学生育角色感。

  刚开始对学生进行重奏合奏训练时,许多老师担心学生的自身弹奏水平。经常提出类似达到几级以上的学生才能参加合奏这样的问题。其实,开始阶段对学生的弹奏水平要求不需要很高。重要的是老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弹奏水平的曲目来进行训练。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训练气氛中将一首首小曲合成,形成最初级的对位及声部感。

  开始训练时,可选用一些简单的学生熟悉的二个声部合唱曲来作为辅助教材。用二种音色(如:上声部用合唱音色,下声部用弦乐音色)或复合音色(如:上声部用弦乐、双簧管音色,下声部用单簧管、圆号音色)来弹奏两个声部。也可选择一些简单的四声部电子琴小曲来训练。通过几次的练习,学生们听到自己弹奏的音色和其他声部的音色有所不同,音高也有所不同,节奏上有简单的差异(如一对二,一对四等)及这些不同的声音结合起来所展现的整体效果。他们会感到兴奋,逐步产生兴趣,有了一种角色感和自豪感。因为没有他的参与,这个重奏或合奏就缺少了些东西,用他们的话说:不好听!这样,我们初级阶段的训练目的就达到了。

  二、中级阶段——合奏意识逐步加强,对乐曲中和声、织体及声部平衡有初步体验及表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对位、音程、节奏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时的训练重点要转移到对乐曲的旋律、和声、复调、织体及声部平衡的认识和表现上来。

  学生们在合奏训练中,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每个声部都用最大音量、最大力度来演奏,生怕别人听不到他弹奏的声音。甚至为了在音量上盖过别人,不惜拼命“敲”琴,弹奏方法的正确与否全然不顾,也根本不去考虑主旋律的突出,音色的优美动听。声部之间的主次关系经常被颠倒,整个乐队出现了音响不平衡,声部感无从谈起,优美的音乐变成了乐器之间的吵闹,音乐没有了,只剩下杂乱音响的盲目堆砌。碰到这种问题时,排练教师在训练中要经常用生动、易懂的比喻,讲解每种乐器的声音及演奏特点,乐器之间在乐队中的声音搭配,乐队声部之间的主次关系、配合关系、对话关系,及如何齐心合力营造气氛,造成乐曲的高潮等等。让学生们去尝试着理解和表现它们。特别是复调及声部平衡,是这一阶段教学、训练的重点。这两个问题解决好,才会使学生们的合奏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为以后高级阶段的训练铺平道路。

  三、高级阶段——调动一切可运用的手段,力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表现音乐。

  当学生们的演奏水平及合奏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表现音乐的要求更加强烈时,可给学生们选择一些较为复杂的四声部乐曲,如:《玛依拉》、《江南好》、《打虎上山》等。或干脆尝试着按总谱给学生排练一些经典的中外管弦乐名曲,如:《红旗领》、《保卫黄河》、《命运交响曲》等。此时的教学除了要向学生讲解乐曲的内容、意境、情绪外,在训练中对各声部的力度变化、速度变化、乐句划分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对乐曲整体的布局、层次感、表现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对每种音色的触键方法及踏板的运用都要一一提出要求。还要不失时机地把欣赏乐曲与排练乐曲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鉴赏、辨识能力及综合的音乐素质。

  学生们经过如此严格的训练,对音乐的体验、理解和表达也会随之逐渐深刻起来。教师不必担心学生们会对这种细腻的、高水平的训练感到厌倦,相反,却会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对探索多声部的奥秘及表现音乐的手段和排练的乐曲,愈来愈显示出浓郁的兴趣。此时的学生如能获得一些艺术实践的机会,则更能激发起他们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巨大热惰。师生们在表现音乐的同时又共同享受着美好音乐产生后的愉悦。

  电子琴的重奏、合奏教学,使中国的单排键电子琴事业又产生出一个新的亮点。这一亮点如能好好培育与发展,相信会对中国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和多声部音乐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子琴这种乐器的易操作、音准好、多音色、见效快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的音乐教师来研究它。电子琴自身的魁力也在重奏与合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当然,电子琴合奏教学的蓬勃发展,即给电子琴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许多的电子琴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外乐器法的掌握,对交响性音乐的鉴赏和理解,解读总谱的能力,甚至有关调音台、功放权的基本知识,都成为重奏、合奏教学中新的知识点。这些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合奏教学的质量水平和发展前途。因此,在电子琴重奏、合奏方面,地区之间、全国之间的交流与学术研讨已势在必行。相信在国家有关教育、学术机构的指导下,在众多电子琴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电子琴重奏、合奏教学与演奏水平会不断进步,越来越高。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