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影视>>正文

 

  第四节欧洲的两种倾向

  一、“布赖顿学派”的美学探索

  在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赖顿,曾出现了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摄影师们,在爱迪生“电影视镜”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于世纪初相继步人影坛。他们使用自己的机器,凭借过去拍摄静物照片的工作经验,开始了电影的创作实践。他们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断”,而不是像梅里爱那样,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观念,纪录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从而拍摄出世纪初最富有想象力的一批影片。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在“我把世界摆在你的眼前”口号下,逐渐形成了创作倾向较为一致的创作群体,即被称之为“布赖顿学派”。

  这一学派具有影响的主要的代表人物: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詹姆士?威廉逊、埃斯美,柯林斯、希赛尔?海普华斯等。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影片中,对于电影的表现形式、电影语言技巧的使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土原是一位杰出的人像摄影师,他在开始拍摄影片时,仍旧遵从于过去的习惯1:将摄影机靠近物体,细致人微地表现局部,而形成特写镜头。实质上,特写镜头应该被看作是摄影术的传统在电影中的延伸。然而,斯密士在电影创作中的贡献,却是超越了自己作为一个摄影师的原有的经验,他把特写镜头运用于电影语言的形式系统,发展了它的叙事因素。他在1900年拍摄的《祖母的放大镜》和《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中,先后在一个场景里交替地使用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骤然产生变化,打破了传统艺术时空的固定模式。这一革新手段的运用,突出了斯密士与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不同,他不像前者作为视觉器具的发明家,简单地记录生活即景;也不像后者作为一个艺术家,使电影作为个人艺术创造的纪录。这位摄影师就如同剧院中手持望远镜的观赏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段,发现了电影独特的思维表达方式。而电影最早“分镜头“原则,也就此产生。

  1902年,斯密士又在《玛丽?珍妮的灾难》一片中,以更为复杂的电影语言方式表现了一个灾难**件的因果关系。然而,遗憾的是,半个世纪之后,当人们问起他的发明创造时,他却不以为然地谈到,那些东西在皮影戏和幻灯片中早已有之,不足为奇。

  詹姆士?威廉逊曾在卢米埃尔手下担任过摄影师。他在影片的拍摄中,仍旧保持着户外拍摄的自由,并使用追逐和援救的场面,以及富有节奏性的剪辑,发展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他的影片大多取自于现实题材,因此具有“英国现实主义先声”的美称4j然而,在表现现实生活时,他往往按照自己想象加以发挥,并非完全忠实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中国教会被袭记》,就是一部歪曲了中国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影片。”那些义和团的拳师们在袭击教会时,被闻讯赶来的英国皇家军队打得’七零八落。这部影片据说对格里菲斯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难怪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竟然出现了三k党进行自卫和报复的历史观的错误。《中国教会被袭记》在形式技巧上的贡献,如同他在内容上所犯的错误一样令人“慷奇”。在影片中,威廉逊以灵活的摄影机视野来进行表现:

  在画面内部信息的处理上,他强调运用物体的强烈的运动感来造成景别上的奇特变化。在作品的叙事中,他又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使用蒙太奇手段将两个不同情境中的形象交替出现,从而使镜头与镜头之间相互呼应,随意流畅。威廉逊在影片的创作中,明显地使自己与梅里爱“银幕即舞台”的电影观念,与固定的视点的全景镜头形成了根本的对立。威廉逊独特表现形式,被称作是典型的“追逐片”的叙事特征,他为以后的惊险片、为美国的“西部片”开辟了道路。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