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电影运动
在法国,电影诞生约十余年之后形势发展很快,电影院取代了集市木棚,高人雅士取代了一般观众。这时,一个自称为“艺术影片”的制片公司,决定拍摄符合于这一形势变化的影片。他们要把更为严肃的艺术性带到电影当中来,要把那些伟大的文学家、音乐家、戏剧舞台艺术家介绍给电影观众。这样一种创作倾向,出现在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国家不足为怪,特别是梅里爱的“银幕戏剧”所获得的成功,使得他们有理由相信,将传统艺术带入电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新的生命力。1908年,由“艺术影片公司”拍摄的《吉斯公爵的被刺》,就是最成功的范例。在这部影片的创作中,公司改变了以往“电影剧本由默默无闻的文人、失业的新闻记者、落后的演员,或者不出名的政治家编写的局面,邀请了法国著名的剧作家亨利?拉夫担当编剧,聘请了具有戏剧舞台经验的勒?巴尔吉和卡尔梅特作为该片导演,雇用了法兰西剧院的著名演员扮演角色,还选择了优秀的音乐家和布景师共同合作。《吉斯公爵的被刺》的成功,是当时电影工作者们所公认的,也曾在后来得到过格里菲斯和卡尔?德莱叶的赞誉。但是,这部影片的更大的成功几乎在于作品之外,它的出现,竟然成为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吉斯公爵的被刺》所使用的制作方法不仅在法国得到继续发展,在意大利、丹麦、英国和美国都先后采用了这一方法制作影片,这就是所谓的“艺术电影运动”。
在当时的法国戏剧中,盛行上演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剧目。电影—此时效仿戏剧,便从古典文学和戏剧中去寻找所谓高尚的题材来进行表现。在“艺术电影运动”中,欧洲一些国家拍摄出来的一些所谓“优秀的艺术影片”,大多是根据大仲马、巴尔扎克、维克多?雨果、尤金、斯特林堡以及莎士比亚的情节剧改编后,搬上银幕的。这些影片注重精心地安排富有戏剧性的场面,而缺少摄影技法的使用和场景转换的手段,缺乏视觉的表现力和电影语言的应用。受《吉斯公爵的被刺》的影响,在电影银幕上,舞台明星也开始取代了默片时期无名演员的位置。来自法国大剧院的麦克斯?林戴就是一例,他在为电影带来了“喜剧精神”的同时,也从一个舞台演员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个喜剧明星。此后,美国人楚柯尔也采取了选用著名演员拍摄影片的作法。其结果,为好莱坞称霸于世界影坛奠定了基础。
法国人是最先把电影当作一门艺术来看待的。然而,“艺术电影运动”的创作倾向与原则,不过是在梅里爱的“银幕戏剧”电影观念上的更加完善、更加精致、更加壮观的发展,是传统的戏剧观念在电影中通过纪录的手段得到的更进一步的延伸。十分明显,“艺术电影运动”不是对于电影艺术的探索与发展,而是将“旧瓶与新酒”的关系颠倒过来,沉醉于传统美学的审美意识状态之中,是对于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美学观念上所作出的根本否定。值得深思的是,“艺术电影运动”的倾向影响之久远,至今在我们的电影观念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在我们的创作实践中得以不同程度的延用。在电影发展近百年的历史中,电影艺术这双巨人的鞋子,常常却伸进一双双保儒的脚,令人哀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