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的叙事形式
格里菲斯的电影的叙事形式明显地受到了狄更斯小说的影响,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的基础。这——点在斯坦利?梭罗的《电影的观念》一书中曾作过深入的分析,他将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小说和格里菲斯的影片进行了比较,认为虽然他们都是以情节作为作品的重要元素,但是在叙事形式上却又各有不同。在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中,镜头或段落的确是沿着特定的情节走向,是遵循着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来进行表现的。但是格里菲斯却是以电影分解时空的方式,以交替蒙太奇的剪辑技巧,而使电影与传统艺术的叙事形式明显地区别开来。特别是影片将四个故事的叙事时空随意自如地加以组接的有胆识的实验,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结构的叙事形式。格里菲斯曾形象地描绘了4个故事交替出现的情形:4个故事开始颇像从山顶俯瞰的四条河流,各自分别、平静地流着。随着河水的不断奔流,四条河流也就愈来愈‘靠近、愈流愈快,最后终于汇合成一条激情的巨流。格里菲斯在电影叙事中,以情节段落作为叙事的基础,将不同冲突的元素加以并列、积累,逐渐地形成了他的电影叙事形式。作为创作者的心理,格里菲斯与电影的先驱者们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不是只考虑如何纪录运动对象,也不是仅仅做一些技巧上的实验,而是把创作的着眼点放在认识与发现电影时空结构的形式特征上面,真正把电影视为一门新的叙事艺术。
二、电影的叙事时问
《党同伐异》在电影的叙事时间上的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那交替叙述的4个故事之间“在主题上是有关系的,在时间上相距很远,在情节发展上则毫无联系”①。而每一个故事情节本身又是极其复杂的。格里菲斯的叙事方式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空前的记录。
他以雄心和魄力的段落所构成的巨幅画卷,以细腻、柔情的镜头所创造的“视觉交响乐”突出了党同伐异的残暴与仁爱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类文明史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格里菲斯在影片宏大的叙事时间的表现中,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使电影情节的构筑进入到电影寓意的阐释范畴,这就大大超越了影片实际叙事时间,扩大了影片叙事的心理时间,给人以感染力和震撼力。看过由加布里尔?邓南遮编剧、乔万尼?帕斯特隆纳导演的《卡比里亚》的人,往往误认为这部意大利影片肯定对格里菲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说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有抄袭之嫌。
我们暂且不去考证格里菲斯是否看过《卡比里亚》,就这种议论的实质便表明了对于格里菲斯的叙事观念的某种程度上的忽视。在《卡比里亚》中仅表现了罗马和迎太基的战争,而在《党同伐异》中也只有其中的一个“巴比伦陷落”的故事,在表现历史壮观的场面上与前者存在着某些联系。事实上,《党同伐异》在更为宏大的叙事时间上的表现正说明了与前者的根本区别。诚然,《党同伐异》在叙事时间上的探索既是影片成功的一面,又有影片失败的一面。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党同伐异》最完整的版本是两个小时的长度,而在当时,即使是经过压缩也要超过3个多小时。作为默片叙事的时间长度,影片的确令当时的观众失去忍耐性。同时,影片在4个互不相关故事情节之间的那种强制性的切换,在叙事时间上所造成的分割也使观众们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巴里小姐在《格里菲斯:美国电影大师》中,谈到当时人们看了《党同伐异》感受:影片过于庞大,内容太多,使人困惑和疲劳。当然,在论述了观众的感受之后,她仍旧认为这只是一部宏大的作品在所难免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