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影视>>正文

 

  三、电影的叙事空间

  格里菲斯在与他那独特的叙事时间相联系着的叙事空间的探索中,同样是极其富有创造性的。《党同伐异》中4个故事在分别完善各自的叙事任务的同时,相互间在叙事空间的表现上既有鲜明的区别,又有巧妙的联系。影片用于区别4个故事的主要方式则是那些来自画面内部的人物、服装和布景等,叙事空间的造型效果和视觉信息,而不是依靠宇幕或是字幕衬底。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巴比伦的陷落”的叙事空间的表现。格里菲斯遵循卢米埃尔户外真实空间的拍摄原则,并将梅里爱在摄影棚内搭置布景的方式运用于户外,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大的雄伟、壮观的巴比伦城堡的布景。为了赋予布景以生气,格里菲斯还以不同的照明效果、不同的摄影角度和不同的情绪场面,丰富了布景的质感与立体感。格里菲斯的摄影机真正从“一个单纯的记录工具”变为了“一个能动的造型工具”,增强了银幕叙事空间的视觉效果和真实魅力。

  而格里菲斯对于电影的叙事空间的更大的贡献,则是他那冲破故事空间的束缚和冲破画框的束缚的空间观念。观看《党同伐异》影片本身就是在上一堂电影叙事空间的课,我们在经过了影片将近:

  两个小时的培养、训练之后,到了影片的结尾部分,段落、镜头的缩?短,节奏骤然地加快和不需要宇幕注释的情况下,仅凭视觉画面的空间对比(如:“母与法”中现代交通工具和“巴比伦的陷落”中古代交通工具等等),便可以将理智与情感同时投入和参与到影片的叙事中去。格里菲斯跨越故事时间的空间形式的表现,是独特的电影叙事空间的表现。《党同优异》的银幕画框对于格里菲斯同样也不存在着黄金分割律的限制,他曾以垂直、圆形或画面的一角等等不同的形式去表现处于整体运动状态下的局部或细节,丰富了电影在默片时代的叙事空间的构想。

  四、电影的叙事语言

  格里菲斯天才地意识到:一幅图画是普遍的象征,而一幅动的图画(指电影)则是普遍的语言。在格里菲斯的影片中,每一个段落通常是由若干个镜头组成。而每一个镜头虽然只表现了其中的某一个部分,但同时也构成了格里菲斯所创造的那个世界的整体视觉印象。格里菲斯在电影叙事语言上的独特表现,最突出的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的运用。我们知道特写镜头并不是格里菲斯的发明,但他却是最早地意识到这一镜头的特征是必不可少的电影化的叙事语言。他曾在短片《多年之后》中第一次使用了特写镜头,表现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独自陷入沉思的面部表情。而在《党同伐异》中特写镜头得到了更充分的运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妻子(梅?马许饰)在法庭上紧握痉挛的双手的特写镜头,用于表现她的紧张的心理状态,“加深了我们对她整个存在状态中多形体元素的了解”①。格里菲斯以更为具体、准确、形象的视觉手段突出了他在叙事语言上的风格、特征及其观念。对于这一点,在电影史的发展中曾引起过不同的电影美学观念的制作者和理论家们的重视与争论。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它的存在也为后人建立各自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值得分析的依据。格里菲斯的全景镜头的使用同样是非常富有效果的视觉表现。在《党同伐异》中远景镜头并不是局限于早期电影中的记录手段的单一功能,而是作为叙事语言中的一种环境、气氛、情绪、状态阐释。特别是在“巴比伦的陷落”中,格里菲斯以大量的远景镜头表现攻守城堡和欢庆胜利的场面,使我们第一次对远景镜头的电影价值有了更为深刻、更清楚的认识与理解。然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语言的贡献中,不仅表现在他如何全面、系统、熟练地使用了从特写到远景、或是摇镜头和移动镜头等一系列的视觉镜头语言,更重要的则是他“确立了以镜头作为电影时空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的原则。这一原则事实上成为我们现代电影分镜头和剪辑的基础。正象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在格里菲斯以前电影只是一些拼凑的字母,而从格里菲斯这里,电影开始有了银幕的句法。

  在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形式中,还有许多非常重要的贡献。比如他十分注重电影叙事节奏的表现,那个被称作“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就是其中最好的范例。这在他的短片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都曾使用过,而在《党同伐异》中表现的更为精彩,成为他的作品在节奏形式上的一大特征。格里菲斯在这一节奏技巧的使用中,还发现了不同节奏剪辑所产生的不同的以及更为复杂的情绪上的变化,诸如:缓慢的切换能够造成安静和悠闲,快速的切换能够造成紧张和急迫,主观上的切换能够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意图,等等。影片通过剪辑所造成的节奏和速度,可以产生悬念和戏剧性,可以富有含义和理性。格里菲斯还特别强调演员的作用。

  他曾在《我对电影明星的要求》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电影演员与戏剧舞台演员之间的区别。他认为电影演员不是靠夸张的动作来展示自己的感情,而是要在明察秋毫的摄影机镜头前,以全部内心的热情表现出他的灵魂来。他也十分注重情感的表现并常常以物体作为象征手段,作为美好情绪的表现。比如,用动物来传达人的感情状态,用花来传达美和高尚的情操,等等。格里菲斯对于电影叙:

  事形式的诸多方面的贡献,使他最终成为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和诗人。

  然而,史诗般的《党同伐异》既成为格里菲斯艺术创作的高峰,同时也成为他的艺术创作的终结。耗资数百万美元的巨片,经济遭到惨败以至使他负债累累,他在影片叙事形式上的探索与实验,没有被当时的美国电影业和美国电影观众所接受。这并不奇怪,这部影片就是在今天也不能算作是通俗的作品。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之后几乎是在以毕生的精力偿还着这笔债务。然而,他为电影艺术的这种献身精神却激励了20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党同伐异》虽然在商业上遭到了失败,但却被后来的人们称之为是一部“先锋派的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有口皆碑的“辉煌的失败”。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