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影视>>正文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印象主义学派首先从作品的题材人手选择那些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故事情节,尽可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意识状态,比如:联想、幻想、梦境等等。这在电影史的发展中是没有先例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卢米埃尔曾沉醉和局限于最初的电影发明之中,确认对于心理叙事则是小说和戏剧的事情,而电影只是表现“当场抓住的自然”。格里菲斯虽然改变了电影简单的记录运动的形式,发展了较为复杂的电影叙事并偶尔以闪回镜头的方式表现某种心理活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表现着某种心理逻辑,然而,那只是出自于本能地表现着叙事结构上的因果关系。印象主义学派则不同,他们突出地以视象空间的形式表现作品的情节空间,以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为影片主要的叙事核心,通常一部作品就是一次闪回,一个梦境的纪录。对于印象主义学派这一题材,内容表现特征上的首创性,在当时是不可能不产生争议的。比如在这些影片中存在的共同倾向是表现个人或少数人的情感纠葛,而不是表现重大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因此有人认为作品未能与时代的脉搏合拍,是一种脱离现实和脱离时代的倾向。同时遭到更强烈反对的则是影片脱离了传统文学和戏剧的叙事观念,以纯电影的手段“从运动和容积中去寻找情绪和激情”的表现。对此谢尔曼?杜拉克曾在〈“先锋派”的电影》(1932年)一文中这样写到”先锋派’的活动开始了,可是当时的观众和多数电影企业家却拥护现实主义,他们反对广泛地孤立地卖弄感性的和情绪的因素。按照他们的理论,电影只应当列入由情节和事件构成的戏剧中,而不应当列入这些由心灵或头脑冲击所引起的现象中。他们反对印象主义——表现主义,但却没有考虑到,现代革新者所进行的一切探索和实验,毕竟扩大了纯粹的动作和情绪的领域”。更有趣的是雷内?克莱尔曾于1923年对印象主义学派的影片主题提出过尖刻的批评,但到了1950年他却讥笑了自己当时看法的错误,并同时又以未可厚非的态度宽容了自己。印象主义学派的影片在电影心理叙事上的发展,无疑扩大和丰富了默片电影艺术的表现领域,为现代电影艺术对意识状态的表现开辟了道路。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印象主义电影学派的美学主张受其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强调依据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的客观现实所给予艺术家的视觉印象和主观感受。印象主义杰出的画家莫奈曾声称自己“只有直接描写自然的功绩”。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也曾指出:艺术作品的美“实际上是最朴实无华”、“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艺术气氛”。他强调电影作品中的自然环境的衬托,提倡景深镜头的使用,他激呼“让电影的一切都表现得更自然些吧!”从德吕克的这些观念中我们还同时感受到法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左拉就曾主张“生理学研究的是人体结构,而作家研究的则是人的感情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印象主义学派的电影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以及影片的情绪和气氛,始终与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微笑的布德夫人》中的光线昏暗、气氛阴郁的家庭环境;《黄金国》中舞女的遭遇暴露在西班牙灼热的阳光下,而耸立的高墙又象征着她那无法逃避的命运,衬托出她的无奈和绝望;《流浪女》在荒原乱石中流浪的女性和《在码头上》处于男性冷酷目光中的女性,等等,影片中人物、环境和剧情有机地联系起来,自然物象与人物的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以多含义的视象形式传达出不同的情绪气氛和潜在的思—想活动。正如德吕克指出的那样“布景、照明、节奏和演员是电影的基本视觉表现的形式因素,电影艺术主要是依靠这些形式因素而能够显示人的精神状态和真实情绪的。”印象主义学派崇尚自然和追求现实生活真实的感受,使电影真正摆脱了戏剧舞台以演员为中心,游离背景和场面调度的种种局限。摄影机投向自然,人物置身于立体真实的空间当中,不是以表情动作去交代情节而仅仅是作为视觉表现的形式因素的一部分在起作用。他们的探索摆脱了戏剧和文学叙事中对于情节、人物表现的传统模式和观念,造了电影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