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求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视觉表现:
印象主义学派在摄影技巧上的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主观摄影、移动摄影和特技摄影三个方面。主观摄影:在影片《黄金国》中,莱皮埃为了突出剧中人物的主观感受,以固定的视点表现了阳光闪烁下的阿尔汉勃拉宫的形象,被人们称作是电影中“画家的视点”的主观摄影,并为印象主义学派的影片广为使用。影片《在码头上》,同样为了表现女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而运用了反角度镜头,以视点剪辑的方法描绘了她所处的环境以及所造成的恐怖的心理状态及主观感受。移动摄影:在法国,为了适应电影表现形式的要求,一种“轻便式”摄影机被研制出来,这更有利于印象主义学派对于运动中的人物主观视点的移动表现。冈斯在《拿破仑传》中,将“轻便式”摄影机绑在一匹奔跑的马上,拍摄了在科西嘉岛上追赶拿破仑逃跑的场面,而后又将摄影机放在潜水箱中从悬崖上抛人海中,以获得拿破仑跳海时的视点。冈斯还创造了发射出去的“炮弹的视点”和投掷空中的“雪球的视点”。让?爱浦斯坦在《忠诚的心》一片中也使用了“轻便式”摄影机,他在旋转的游戏车上以移动摄影的方式表现两个年轻人的情感冲突,即男主人公的喜悦和女主人公的恍惚,形式赋予影片更为复杂的心理展示和更为饱满的情绪展现。特技摄影:印象主义学派开始在影片中使用了软焦摄影和焦距发虚等特技手段,创造出类似印象主义绘画中那种表现画家主观感受的视点模糊的效果,人物或客观事物在光影变化的状态中被自然、真实地展现出来,正如人们把《黄金国》中的阿尔汉勃拉宫的视觉印象与莫奈的名画《卢昂寺院》相媲美一样。印象主义电影还采用了叠印的效果,如《车轮》中女孩儿的面孔与火车的水蒸汽叠在一起,《忠诚的心》中姑娘的面孔又与污浊的水叠在一起等等。叠印无疑是一种蒙太奇的表现手段,曾在普多夫金的电影中大量使用,在印象主义学派的作品中叠印则更加突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描写。电影中高速摄影和低速摄影在这里也得到了初次应用,在《微笑的布德夫人》中,表现布德夫人幻想着一个年轻人向她走来时运用的慢镜头:在《小丽丽》中,小丽丽被人追赶的原地跑动所使用的快速摄影等等,都创造出一种电影时空表现上的奇特的运动效果和情绪体验。印象主义学派的美学追求,对电影工艺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冈斯则是这方面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他除了我们在上面谈到的以摄影机来代替人物或物体的运动感受之外,还在《拿破仑》中,对新光学镜头(比如75毫米望远镜头等)、多画框的画面,以及宽银幕的制式(三画幅银幕)等进行了有益的试验。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性剪辑的重要性:印象主义学派受到格里菲斯电影节奏观念的启发,特别是受到《党同伐异》中交替叙述的四个故事所形成的富有情绪效果的视觉交响乐的影响,从而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十分注重画面视觉节奏的表现和节奏性剪辑的运用。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指出:电影“与其他艺术不同,它是借偶然性来表现生活的,……可以说它是掠过的生活”,电影正是“由许多分解动作组成我们所熟悉的节奏运动”①。
的确,在印象主义学派的作品中,对于以视点剪接所形成的意识片段的表现,对于富有光影变化的情绪镜头的运用,以及对于改变运动速度的特技手段的处理等等,都成为独特的电影节奏运动的形式表现。同时,作为电影理论家、评论家的莱翁.幕西纳克在电影节奏理论方面则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他在《论电影节奏》一文中把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即内部节奏——镜头内部的节奏:外部节奏——镜头组接的节奏。他还指出:“各种节奏的结合不仅对于激起情绪是最基本的要素,而且作者还可以通过节奏来分解情绪的各种构成因素,并把它们具体化,即根据音乐节拍的单位时间绘成曲线圈,这样,节拍就真正成了记下节奏的空间范围了。”幕西纳克的理论对于印象主义学派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冈斯在作品中发现“光的音乐”,并在《车轮》中,当一辆车撞毁时,他从13个画格减到用两个画格的加速度的镜头来表现。杜拉克在作品中强调“用画面的协调、明暗、节奏和面部表情的和谐来产生情感”,以节奏暗示每一时刻所“感觉到的”节奏的体验。他们对于视觉节奏的追求,最终使他们的影片在排斥文学性和戏剧性的同时而获得了造型性和音乐性,为电影默片的表现形式创造了更为诗意的视觉效果。关于电影节奏的问题,在下面将要分析超现实倾向的各种电影流派的实验中,作为电影的中心课题则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
印象主义学派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启发,在电影美学形式上的探索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他们开拓和扩展电影艺术的表现领域。这一学派的实践直到电影的声音的出现,才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