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影视>>正文

 

  3、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等人的“奇异演员养成所”:这是稍后一些发展起来的更为激进的电影学派,他们受到当时的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影响,发表了自己的宣言,认为:文学、戏剧、音乐和绘画等都是资产阶级的艺术,只有电影才是无产阶级的艺术。“奇异演员养成所”的涵义,关键在于“奇异”两个宇,他们提倡建立一种“奇异化”的电影观念,即在作品的拍摄中竭力地获得一些惊人的视觉效果,使用一些正常视线所捕捉不到的仰拍、俯拍等视觉角度,以及蒙太奇的奇突变化的组接。他们与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不同,他们不仅使用布景,还采用夸张的演技,并将一些特技摄影运用到作品中去。这是一个纯形式主义的学派,也有人把他们的探索同库里肖夫和爱森斯坦相提并论,但是,他们的作品远没有爱森斯坦的作品所具有的思想及艺术的高度。“奇异演员养成所”的另一个贡献,则是为苏联电影培养了大量的创作人才。

  以上是活跃在这时期的苏联电影中的不同的实验场所的情况,他们当中虽然有些过于偏激的理论和美学追求,但他们却成为20年代苏联先锋主义电影美学探索中的一部分中间力量,同时也为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发展和形成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二、关于爱森斯坦的理论与创作

  爱森斯坦在十月革命中参加了红军,中断了彼得格勒建筑工程学院的学习,后在构成主义戏剧大师梅耶荷德的剧院中从事戏剧创作。他在导演了根据奥斯特洛夫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改编的戏剧之后,在马雅可夫斯基创办的《左翼艺术阵线》上,发表一篇关于“杂耍蒙太奇”的文章,这篇著名的新戏剧理论的提出,最终使他走向了电影艺术的创作,他在创作的第一部影片《罢工》(1924年)中,成功地运用了“杂耍蒙太奇”的理论,创造出在帝俄统治下屠杀工人的镜头和屠宰场屠杀牲畜的镜头交替剪辑,隐喻工人正在象生畜一样任人宰割的这样一个蒙太奇的典型段落。此后,爱森斯坦拍摄了一系列描写俄国革命工人阶级斗争历史的影片,并同时在电影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蒙太奇观念。

  1、关于影片《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这部影片是爱森斯坦最出色的一部影片,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影片为纪念1905年俄国革命20周年而摄制。由尼娜,阿卡疆诺娃编写的这个剧本,原是一部较全面地表现19o5年的那一场流产革命斗争的作品,而波将金号起义只不过是全剧中的八个插曲之一。爱森斯坦在接受了这个创作任务之后亲临敖德萨,他被那里的环境气氛所感染,特别是被“敖德萨台阶”唤起了创作灵感,他便重新构思,发展了颂扬1905年水兵起义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战舰波将金号》。影片剧作结构是通过五部分来完成的,即:人与蛆虫、船上的戏剧、死者激发人们、敖德萨阶梯、同舰队相遇。结构形式本身是按照希腊悲剧的“黄金分割律”的格式组织进行的,即2:3的比例。爱森斯坦认为,这样安排是符合观众情绪起伏的节奏要求的,影片的每一段都有完整的起承转合,都注意到比例的精确。而每一部分又都贯彻着强烈的矛盾冲突,有着巨大的感情冲击力。爱森斯坦在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经典的叙事形式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能吸引各种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观众水平的电影观念。

  “敖德萨阶梯”屠杀的经典段落,充分显示出年轻的苏联电影导演的精湛技艺。爱森斯坦将老百姓的奔跑、沙皇军队的逼近、婴儿车的滑动和那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迎沙皇军队而去等等,一系列动作镜头分解、错位进行节奏性的剪辑,形成了这个段落中几点突出的特征:其一,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击力。其二,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其三,以多角度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爱森斯坦在这一段落中,对于电影叙事时空观念的独特思考和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力,把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主体意识状态结合起来,充分地表现出物象的生命力和深刻地反映出各种现象的内部进程。而作为这一段落的结束,由摄影师基赛拍摄的三个石狮子的镜头,被爱森斯坦所作出的富有诗意地剪辑处理,和富有想象力地运用,作为思想和感情的隐喻在这里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这一段落的表现中,同时也体现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观念的片面性,由于他的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冲突”二宇,强调两个镜头相接不是两个数字的和,而是两个数字的积,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不借忽视单镜头内部的空间表现力,而使得他的单镜头内部的画面处理成为一种平面的、信息单一的,以及两个镜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然而《战舰波将金号》无疑是默片的一部杰作,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中留下了不朽的和光辉的业绩。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