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20年代纪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20年代,一种倾向于表现社会现实的、非叙事性的纪录主义的美学追求,在整个欧洲和美国几乎处于完全没有民族边界的状态下蓬勃发展起来。它们以反艺术的艺术形式出现,否定电影的叙事性,否定把电影作为传统艺术的延伸,他们以更加符合电影手段的精神面对可见的现实世界。在他们的作品中,无论是偏重于形式的或是偏重于精神的,无论是偏重于自然状态的还是偏重于人文科学的等等,统统都是“通过特定的物质材料来传达主题”o,从而突出了电影默片视觉形式的实质意义。他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分纪录片精品,同时,还为历史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贵的“活的资料”。
在欧洲,纪录片的影片制作者们更多地接受了以“电影剪辑学派”著称的“蒙太奇学派”的影响,而最直接的是受到了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的影响,人们开始把目光从纯形式的表现转向物质现实的表现。
1.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的美学主张,是从机械主义的纪录本性出发,以纪录主义的美学来反叛传统的再现主义的美学。为此,维尔托夫始终坚持拍摄纪录片而不去拍摄故事片,从而推动了纪录片艺术的发展,并为电影新样式的创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内容上,维尔托夫的影片和蒙太奇学派的其他的电影大师们一样,都是充满激情地去宣传和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他的第一号《电影真理报》,即是为纪念列宁逝世一周年而拍摄的电影待辑,影片由三部分组成,分别表现了列宁的活动、新经济政策的成功、人民哀悼列宁、新党员宣誓等,通过镜头的剪辑形象地表现了“列宁死了,但是他的事业永远存在”的主题。在他以后的《电影真理报》中,既有描写列宁的革命斗争生活的内容,又有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场景。同时,《电影真理报》也具有新闻报道片的特点,成为不定期地向苏联人民报道苏维埃革命和建设的影片。
维尔托夫的另一部著名的作品《带摄影机的人》,同样是以饱满情感突出地表现了莫斯科人的工作热情。同属于这一方面内容的还有一些重要的代表作品:《前进吧,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和《关于列宁的三支歌》等等。在形式上,维尔托夫富于创造性地主张“实景拍摄”、**、强拍等方法,竭力排斥传统的场面调度、电影剧本、演员和摄影棚的使用方法。他以一种高昂的进取精神,以一种特有的美学化的形式,使作品失去了令人厌恶的说教色彩,而形成了富有魅力的情感色彩。因而,被20年代欧洲的许多崇尚纪录主义的电影制作者们所追随和效仿。甚至,到了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中“真理电影”,也曾受到了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影响,创造出一种将纪录片和故事片相结合的,更加具有现实感和真实感的影片来。
2.在德国,曾是抽象派电影制作者的华尔特?鲁特曼在摄影师卡尔?弗洛恩德的协助下拍摄了《柏林交响曲》(1927年),从此,罗特曼转向纪录片的创作。《柏林交响曲》是一部非常引人注目的影片,“它象看万花筒似地看到这个城市在春天里某一天的生活”。影片开始,行进在柏林郊外的午夜快车进站,沉寂的城市逐渐苏醒,门窗打开,人们走上街头,咖啡馆的平台,不同的交通工具,走向各自岗位的人群,动物园里的野兽,一个女人企图自杀,资产者的消遣,机器在运转,人们在劳动,不同的午餐,街头游戏及社会活动,女性落水自杀,各种体育竞赛,夜幕降临后的霓虹灯,疯狂的夜总会,车技表演,卓别林的脚走过银幕,等等。影片将这些处于混乱状态中的人与物,通过摄影机的眼睛,以平行对比、运动对位和节奏剪辑等方法,获得了视觉上的新的秩序,将“各种主题象管弦乐似的结合在一起”。《柏林交响曲》在制作技巧上,明显地受到了维尔托夫的影响,正象霍华德?劳逊指出的那样:鲁特曼“致力于用蒙太奇把真实的细节连接起来,这主要应归功于维尔托夫”。然而,对于技巧的使用也正如克拉考尔所评论的那样:鲁特曼和维尔托夫“运用相似的美学原则来表现并不相似的世界”。虽然,影片中那个女人的自杀,被看作是忙碌的一天中的一个插曲的前后两次出现,作为这部作品的主观视角,揭示了普通百姓对生活的绝望,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影片的社会观。但那只是片断的真理,他们两人的作品在题材和观点上是截然不同的。
3.萨杜尔曾指出,20年代末的法国先锋派几乎变成了纪录学派。阿尔倍托?卡瓦尔康蒂拍摄了《只有时间》(1929年),他同样受到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的影响,并采取鲁特曼的题材和观点,对巴黎生活作了类似的表现。其中,反复切入的那个年迈病妇走过阴暗街道的镜头,如同《柏林交响曲》中的“女人自杀”的意义一样,是对于物质世界混乱状态的悲剧性的描写。另一部纪录片杰作,是由让?维果拍摄的《尼斯的景象》(1930),这部由维尔托夫的弟弟和门徒鲍里斯。考夫曼摄影的作品,仍具有维尔托夫的影响,而同时又具有布努艾尔的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这部影片里,让?维果“一方面以无情的眼光显示狂欢节的疯狂胡闹,意大利式的墓地里可笑情景,大旅馆里那些富丽堂皇的雕像石柱,衣饰时髦的女人,讨钱的乞丐,高级的小哈叭狗;另一方面,和这些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古老的尼斯的狭巷里窗口上晾着的衣服,将要倒塌的墙壁,贫民窟里生病的孩子们,由于这些形象本身就有直接和深刻的意义,因此这种对比就显得更为感人”,并具有尖锐、辛辣的社会讽刺。在法国,另一个突出的人物是让。班勒维,这位曾作过医生的电影制作者,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和科教片,比如:《章鱼》、《海蛰》和《水甲虫》(1926年至1927年间)等等。班勒维受抽象派电影的影响,在这些影片中,运用几何图形的形式将水生物拍摄得如同康定斯基和毕加索所绘制的水族画一样的艺术品,揭示了海底世界的种种奇迹。他为自己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并拥有“描写水中生物的弗拉哈迪”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