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影视>>正文

 

  在默片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不仅是纪录片的发展跨越了国界,而且,由于欧洲的电影工作者们的高尚的进取精神,各种风格、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诸如: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技巧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等等,一种国际性的电影文化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地成长起来。著名的法国影片《圣女贞德的受难》(1928年)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范例,导演卡尔?德莱叶是丹麦人,美工师是《卡里加里博士》的美工设计赫尔曼?伐尔姆,摄影师是法国人鲁道夫?马戴,他们的共同创作使影片所形成的实际的视觉效果,正象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丁?汤姆逊在《电影艺术:引论》中所谈到的那样:“德莱叶使用了法国风格的设计细致的摇摆的摄影机运动,并在某种程度上是按苏联蒙太奇的方式,用动作的局部的近景镜头组成自己的场面。”因此,这部影片在美学和风格上成为空前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影片的剧本直接采用了历史文件中关于法官在审讯贞德(法尔康纳蒂饰)时的真实的对话记录,并为了强化剧情的紧张和戏剧性效果,将原话作了一定的压缩和删节。而载影片以视觉形象来表现这些对话场面时,则选择了特写镜头的叙事语官方式。影片中最精彩的段落正是贞德与以高雄主教为首的宗教裁判所的法官们之间的那场舌战。“贞德总是脸朝上望着控诉人,而他们总是脸朝下望着她。……德莱叶集中注意人物的面貌和内心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意志冲突”①。因此,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15世纪和贞德这位爱国的姑娘的界限,达到了普遍性和人道主义的高度”。影片以适合主题表现的富有宗教色彩的呆板的布景、以沉默静态的或缓慢的移动动作和以拒绝面部化妆与修饰的朴实无华的追求,形成了风格统一的类似于弥撒曲的精美的节奏。然而,影片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受题材特征的限制而不得不大量地使用宇幕来表现对话,这便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影片的节奏和气氛。事实上,德莱叶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也很愿意使它成为对白片,但在当时由于引起新技术的反对者的强烈愤慨而没有能够实现。《圣女贞德的受难》最终为默片时代的结束几乎划上了一个精彩的句号。同时,《圣女贞德的受难》也以它的牺牲精神,提出了声音对于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和无可抗拒的必然性。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