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声电影初期,有关电影声音的探索是十分活跃的,而好莱坞在声音工艺上和创作实践上的初步成功,的确提高了美国电影的声望。此后,声音进入电影被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者和电影理论家们清楚地意识到,这的确是电影发展史中的一大革命,是人们掌握电影这门艺术沿着“真实性”的电影美学向前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首先,由于声音诉诸于人的另外一种感官模式,视觉伴随有听觉的因素,使得观赏者的注意力大为增强,这实际上是心理层次上的增强。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艺术形式,它变得更加完整,观赏者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对于艺术欣赏的视听感官的全部功能。
有声电影不仅使人们不会对近10o分钟的影片感到乏味和冗长,它还使得人们体验到自身不再是面对着一个单向的、平面的视觉空间,而是似乎身临其境,被声音所控制、置身于一个更为实际的环境和更为真实的艺术空间之中,使电影艺术的真实度得以增强。
其次,由于声音本身的持续,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造型感,这便影响了电影的节奏与剪辑。我们可以就音乐片和歌舞片为例,比如《雨中曲》、《音乐之声》等影片,片中的人物运动节奏以及影片的节奏,往往是与音乐的节奏表现结合在一起。而在剪辑上,音乐也使不同空间的镜头得以任意连接,并产生新的含义的例子就更多了。
同时,没有对话的场面还可以用默片的方式进行表现,而声音的客观存在又给予默片和场面作用带来了新的意义,或产生新的戏剧性效果。特别是恐怖片或惊险片,—无声的再处理可以更为有效地增强影片的神秘感和紧张气氛。再者,声音丰富了电影的语言和类型,产生了创造不同的叙事形式的可能性音乐、歌舞片是在声音进入电影之后发展起来的不必絮联。惊险、恐怖片虽然产生于默片时代,但声音的出现无疑使之如虎添翼,如臂使指。而华特?狄斯尼的那个不需要考虑忠实于现实和自然问题的动画片,更是极为巧妙地将声音运用到他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之中,对予声音的可能性的动用与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声音往往是一个具体的形象或是幻觉形象,即便是通常的故事片也要利用不同的情绪声音、环境声音来营造空间气氛,利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总之,声音进入电影带来了电影美学形式的变化,带来了电影时空结构的突破,特别是电影的叙事时空和非叙事时空在电影声画观念上的演变,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视听艺术。在声音进入电影的最初阶段,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富有探索精神的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们也的确拍摄出了一些适应于这一电影美学革命的优秀作品,比如:恩斯特?刘别谦的《爱情的检阅》(1929年)、鲁本?玛摩里安的《喝彩》(1929年)、金,维多的《哈利路亚》(1929年)、路易斯?迈尔斯东的《西线无战事》(1930年>,以及那部著名的由约瑟夫?冯‘斯登堡导演的《兰天使》(1930年>等等。当然,更多的电影制作者还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上,放在声音和对白表现上,视觉形象被声音所控制,如同电影诞生初期那样,重蹈戏剧和文学的老路,使“电影院也因而变成某种冒牌的剧院”。有声电影也同样带来了投资商和经营者们的变化,他们开始对于这项新技术革命是十分谨慎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加大影片的开支,如机器设备的更新、影院设施的改造等等。但当他们发现有声片可以谋取更大利润的时候,好莱坞的决策人便更加确信电影是一种完美的工业化的娱乐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