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影视>>正文

 

  美国人“很早就意识到标准化操作和为一个确立的市场系统化生产影片的需要”。托马斯?哈伯?英斯,这个独立制片人兼导演,曾于1913年就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电影的生产管理上,并建立了类似工厂流水线的制片生产模式;事实证明,这一模式后来成为美国电影工业的制片厂体系的原型。在好莱坞的鼎盛时期,制片厂体系和制片厂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度精细的组织分工

  在英斯的方法中,制片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前期制作)首先由编剧部门按照制片人所选择的故事写出文学剧本,导演们写分镜头本,井送英斯审查后盖上“按写下来的拍”。然后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拍摄阶段,在制片人的监督下由导演执行制作。第三个段,组合阶段(后期制作)由剪辑师去完成,这种集成体系在三、四十年代的分工变得更加精细,制片厂设有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洗印、录音和剪辑等,各类部门和各种专业人员,他们相互制约,各司其职。甚至,在各部门的分工中还有具体地划分,比如:编剧,有分管情节的、分管嚎头的、分管对话的等等。精细分工的目的就是要使‘个完美的故事在摄影机前面竖立起来。

  二、制片人制度

  如此之细的分工,就需要有一个人来管理,而制片人就充当了这个总管家,他把制作影片的所有权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从题材的选择、摄制人员的确定,以至于拍摄的角度和剪辑的取舍等,整个生产程序全部控制起来。好莱坞的制片人是制片厂政策的执行人员,是组织和监督影片生产的管理人员,他对上向公司负责,对下控制着一切,他决定着影片的摄制人员的命运,如若哪一个人工作不合他的意,便随时有可能遭到解雇,《飘》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制片人塞兹尼克曾在这一部影片中先后撤换了三、四名导演。

  演员也一样,制片人可以发现和占有明星,可以为自己的明星大作广告宣传,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崇拜的偶象,但他同时也可以毁掉明星,使明星一夜之间坠落下来。吹捧明星其实是制片人工作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使公司赚得票房、获得盈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制片人制度。

  三、明星制度

  最早是由环球公司的老板卡尔?莱默尔发明的,他在默片时曾发现一位名叫范兰?梯的演员在死后却有很多的人前去为他送葬。此后,莱默尔便以高薪聘请演员,并让他们改变过去使用艺名的作法,在影片上开始用自己的真名。各公司发现其中的奥妙,即观众对某一明星的喜爱可以创造更高的票房价值,便相互挖墙角,争夺明星,明星的身价越来越高。明星制度也由此产生。影片的制作也开始一切围绕着明星转,编剧为明星写剧本;导演以类型化人物树立明星。摄影、灯光服从和塑造明星;制片人以各种宣传手段捧红明星、制造明星。最终,观众到影院为的是去看明星。在明星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影迷群,明星决定了影片的价值,决定了票房价值。然而,对于明星本身类型则意味着艺术的僵化,在好莱坞只有极少数的才华横溢的大明星才能够冲破类型模式,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

  导演在好莱坞是没有地位的,他夹在制片人和明星中间,不过是制片厂的一个雇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结果成为高效率的,但却是缺乏想象力的技师。他们严格地、按照剧本所规定的情节和台词去拍摄影片,之后把胶片交给剪辑去完成最后的制作。据说也只有几个导演有幸证实了自己的独特才能,才可以在开拍前修改剧本和在后期参与剪辑工作。

  当制片人在幕后指挥,明星们出头露面地统治着好莱坞的时候,一些宗教团体对明星们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出于特有的责任心而感到不安,并加以攻击。为了维护好莱坞的声誉,一个名叫“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立法和执法机构被组织起来。

  这个机构由共和党的领袖和虏诚的清教徒威廉?海斯来领导。

 

  1931年,海斯与耶酥会神父埃尔?劳、’德草拟了《伦理法典》,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海斯法典”。“法典”严格地规定了电影不准表现床上镜头、残废等十二大类的内容。。表面看上去,所谓“伦理法典”起着限制低级、色情影片的作用,面实际上“对于海斯来说,与其说是一种目的倒不如说是一种手段,用来把电影变成一种颂扬美国生活方式及其主要工业产品的工具”,成为为美国政治服务的工具。而海斯则也被人们看成是好莱坞“电影界沙皇”。“法典”与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以及与我们下面将要分析的类型电影观念结合起来,所生产出的标准化商品,就形成了人们所给予好莱坞的那个绰号“梦幻工厂”。

  好莱坞在政策方面另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便是在大量地向外输出影片的同时而向内输人人才。刘别谦第一个到达了好莱坞,各制片厂纷纷注意扩大他们对新的有才能的人的寻求。德国的弗立茨?朗格,茂瑙和保罗?兰尼等,瑞典的史蒂勒和斯约斯特洛姆都先后移民美国。从欧洲来的还有雷内?克莱尔、冯?斯登堡和希区柯克等。这些导演们还带来了一些演员,后来这些人成为好莱坞的大明星,像玛琳?黛德丽、英格丽,褒曼、嘉宝和费雯丽等等。这种政策本身并没有错,但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在默片时代曾为电影艺术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电影制作者们,来到好莱坞之后却很少有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风格继续发展下去,他们几乎患上了水土不服的不治之症,完全被纳入到了好莱坞的商业化的类型电影的模式中去。好莱坞虽然拥有了众多优秀的人才,拥有雄厚的财力、物力,然而,却没有形成美学上有影响的电影流派或学派。甚至,当电影史学家和理论家们在对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影片进行分析的时候,针对它那受制于标准化生产的商业化的类型电影,而不得不称好莱坞影片为“零“度风格。尽管在好莱坞也出现过一些优秀的作品,然而,正如雷内?克莱尔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傻瓜才会相信这样的偶然现象”。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