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影视>>正文

 

  第三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gc期

  在《夏伯阳》影片成功的鼓舞下,30年代后半期,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曲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用了6年时间拍摄的,描写马克辛怎样从一个乐观幼稚、孤陋寡闻的年轻人,成长为布尔什维克‘的组织者和宣传者的《马克辛三部曲》(1935年’、1937年、1940年);吉甘根据维什涅夫斯基改编的剧本拍摄的,反映1919年在波罗的海舰队,以阿尔青为代表的苏联海军英勇地保卫彼得格勒的《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年);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以知识分子生活为背景拍摄的,表现他们忠于科学、正直无私和为人民事业献身的《波罗的海代表》(1937年)l爱森斯坦面对法西斯希特勒的猖獗和对苏联日益增长的威胁而拍摄的,描写13世纪俄罗斯民族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如何战胜日耳曼人的入侵,保卫祖国的英雄业绩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年);敏肯和拉巴波尔特采用了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沃尔夫的杰出剧本拍摄的,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恐怖生活的《马门教授》(1938年);格拉西莫夫被火热的现实生活所吸引拍摄的,真实地再现30年代年轻的拓荒者们,在渺无人烟的阿穆尔河流原始森林建造一座城市的《共青城》(1938年);尤特凯维奇拍摄的表现夏特林成长过程的,有着复杂的思想斗争的《带枪的人》(1938年);杜甫仁科拍摄的,以乌克兰内战为背景,刻画青年游击队长形象的《肖尔斯》(1939年);以及顿斯阔依根据高尔基的文学作品《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改编而拍摄的《高尔基三部曲》(1938年、1939年、1940年),等等。

  在此期间,还有罗姆拍摄的,以列宁的革命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列宁的伟人形象的《列宁在十月》(1937年)和《列宁在1918》(19i9年)。这两部影片的创作,对于罗姆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影片拍摄完成,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这两部影片作为当时苏联政治斗争所需要的代表作品,其中却部分地歪曲了党的历史,比如:《列宁在1918》中,影片把1918年社会革命左派企图在莫斯科bd,攻占克里姆林宫,杀害列宁等事件,统统描述成是布哈林在帝国主义外交使团的命令下直接指挥的院谋活动‘随着布哈林问题的平反昭雪,1988年6月,苏联文化部便明确禁止《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等十几部歪曲苏联历史的影片继续公开上映。

  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突出了现代题材、历史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等方面的创作。其中,反映现代题材影片,占据了30年代后半期,苏联艺术影片的大约百分之七十,有着更为显著的地位。苏联电影艺术家们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指引下,深入现实生活,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沤歌新事物、新思想、新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另一部分作为这一时期重要标志的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这之中有一些描写普通小人物的作品,但更为成功的则是对人民所敬仰的列宁(史楚金饰)形象的塑造和一些英雄人物塑造。特别是有关列宁的影片,在刻画列宁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紧张的革命斗争的伟人形象的同时,还更为生动和细腻地塑造了一个风趣和富有人情味的,深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艺术形象。

  这一时期苏联电影的繁荣在创作上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大量的古典和现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普希金、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河夫,以及以高尔基为代表的苏维埃作家的作品等,大量地被改编为电影作品。与此同时,奠定和确立了苏联电影的电影剧作的地位。高尔基就曾指出:作家比导演视野更为广泛,也更富有经验,如果作家和导演力量汇集起来,‘那将必然更有利于电影事业的发展。

  在影片形式技巧的表现上,30年代后半期的作品,也曾有一些非常杰出的探索。爱森斯坦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一片,就曾体现了这位大师在创作上的又一个飞跃。影片精心设计的画面构图,以及对于听觉与视觉的结构观念,在“对佼法”上的体现,使影片独具风格,创作出了一幅庄严雄伟的历史画卷。杜甫仁科则在《肖尔斯》中,继续了他的“银幕的待”的进一步探索,赋予影片浓郁的风土人情和心理特征。吉甘的《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从编剧到导演对于声音的重视,对于自然音响的充分运用等等,这些都为苏联电影的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创作,更多的作品则是不过于追求形式技巧的表现,正像《夏伯阳》中的人物完全压倒了蒙太奇和画面构图的表现力一样。大多数电影制作者的目的,是要使观众能够看懂,能够接受他们的作品。他们往往用一些简单的表现手段去拍摄影片。这与我们在前面讲到的好莱坞的梦幻的现实不同,与我们讲到的法国的诗意的现实也不同,苏联电影艺术家们不是追求华美的形式,而是寻求着一种最为朴实的现实主义的风格。然而,这也并不简单地意味着艺术上的倒退,普多夫金曾说:‘‘这种目的是要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艺术家和现实密切地结合起来。而且,使艺术家直接参加到整个国家的建设工作中去”。比较同时代的世界电影,比较其他的创作方法,苏联电影无论在叙事内容,还是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是更为贴近社会现实,更为吸引观众的,因而也就更具审美价值和更具社会意义。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