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30年代后半期的苏联电影中,存在着一个极为明显的问题也是必须要指出来的,这就是从《夏伯阳》影片开始的那种突出英雄人物的描写,其结果导致了苏联电影出现了一种致力于歌颂“历史上的丰功伟绩”、歌颂“伟大的事件”、歌颂“伟大的人物”的倾向。伴随着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的泛滥,这种倾向便成为40年代末、50年代初,苏联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走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根源。当然,苏联电影在30年代后半期,仍旧是处于蓬勃发展的高期。这时期共拍摄了近300部影片,观众达9亿人次。
1941年一1945年间,处于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电影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制片厂、胶片库被炮火炸毁。苏联电影不得不改变了原来正常的生产秩序,一部分电影制片厂迁到后方,而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则投身于卫国战争的洪流中,普多夫金、杜甫仁科、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莱兹曼和柯静采夫等等,分别组成了战地摄影队,定期出品专集片和杂志片,被统称为《战时影片集》。
其中,较著名的影片有:《战斗中的列宁格勒》(1941年)、《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1942年)和《战斗的一天》(1942年,由十几个摄影师在全国各战场分别拍下的6月13日同一天的战况组成)等。故事片的创作也配合卫国战争,拍摄了如:《区委书记》(1942年)、《玛申卡》(1942年)、《她在保卫祖国》(1943年)、《卓姬》(1943年)等一些优秀的影片。战时的苏联电影工作者克服了物资不足、设备奇缺的种种困难,面对严峻的现实,拍摄出了反映苏联人民奋起反抗德国法西斯入侵者的一部部影片。在这些影片中,英雄主义形象占据了作品的中心位置,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但同时在另一方面,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电影创作本来应该预示着的光明前景,却因为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加剧,以及他对苏联电影的直接干预,而使电影走向了创作低潮。
1946年一1948年,苏共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有关思想问题的决议,苏联《真理报》还针对爱森斯坦拍摄的《伊万雷帝》(1945年)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海军上将纳希莫夫》(1946年)等影片,特别是对于列昂尼德,鲁柯夫所描写的乌克兰矿工的《伟大的生活》(1946年)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一切对于苏联电影创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动,苏联电影创作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于是出现了这一时期电影创作上的两种倾向:一是,个人迷信在影片中逐渐地发展起来,颂扬斯大林,为突出其个人作用,把胜利归功于斯大林。这在《宣誓》(1946年)、《攻克柏林》(1949年)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49年)等影片中突出地反映出来。二是,为了避免挨批评,一些粉饰现实,美化生活,无冲突的作品出现。莱兹曼拍摄的《金星英雄》(1951年)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收获》(1953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电影创作者不敢面对现实问题,而是去表现出一派歌舞升平。还有一些人则转向了人物传记的影片创作。甚至,有些人索性离开了电影界转向了其他的艺术创作。
50年代初,由于斯大林亲自审查影片,并时常提出具体意见,电影创作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了极大地抑制和挫伤,苏联电影的年产量便急剧下降,以至于每年只剩下几部影片,这就是所谓的“影片歉收”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在技术上却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了彩色片的拍摄和立体电影(使用伊凡诺夫设计的特制银幕)的放映。在电影工艺和技术上,对世界电影产生极大的影响。1953年,斯大林去世。此后,苏联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苏联电影创作也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
第四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1954年,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时隔整整20年。会上总结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20年中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并结合苏共二十大对于文艺创作所进行的批评,提出了反对粉饰现实、落后现实;反对公式化、概念化;反对“个人迷信”的文艺创作。同时,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也逐渐放宽了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各种流派、思潮涌入苏联,文艺创作又开始出现了一个活跃时期。文学界以奥维奇金的特写集《区里的日常生活》和爱伦堡的《解冻》为标志,开始了“解冻”时期的创作。并就有关“写真实”(典型环境)和“正面人物”(典型人物)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电影界也迅速地作出了反映,在继承着革命电影优秀传统的前提下,一改过去银幕形象单一,正面人物完美无缺,反面人物脸谱化等弊病,创作出了符合这一时期苏联文化艺术表现特征的优秀的影片,并在创作中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电影制作者,如:邦达尔丘克、丘赫拉依和塔尔柯夫斯基等等。他们在罗姆、格位西莫夫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支持下,对于苏联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产生了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新变化。
苏联电影在创作上的突出变化,首先反映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卫国战争,苏联人民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牺牲了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个数给战后苏联人民的生活留下深刻的精神创伤。文艺工作者也同样,他们从自身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意识到“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而冷战的状态又随时有可能爆发新的战争,他们极为自然地将视线集中在卫国战争的题材,并承担起谴责战争,呼吁和平的重任。一大批反映卫国战争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电影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卡拉托佐夫拍摄了《雁南飞》(1957年);邦达尔丘克拍摄了《一个人的遭遇》(1950年);丘赫拉依拍摄了《士兵之歌》(1959年);塔尔柯夫斯基拍摄了《伊凡的童年》(1962年)。这是这一时期这类电影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品。这些影片与过去的《卓姬》和《青年近卫军》等那些表现真人真事、名垂史册的英雄人物的影片不同,虽然同是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影片,但却是以饱经战争创伤的小人物、普通人为银幕主人公,并将作品与揭露“战争的真实”结合起来,试图全面地、真实地揭露战争对于个人生活所带来的灾难和深远影响,从而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对于人性的践踏。他们的战争片。不是把战争作为“胜利”的过程来表现的,而是从不同的侧面揭露战争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所有人的冲击。影片中的人物不再是高喊口号,无所畏惧的英雄,他们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在敌人的炮火下他们也胆怯,在战争中他们也有个人的思考,也有情感的变化。他们尽管也建立了功勋,也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但是,他们是普通人、是诚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