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题材的影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雁南飞》获得了法国第十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搁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士兵之歌》曾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送选影片奖”和在国内获得了“列宁文艺奖金”等。继默片时期的蒙太奇学派之后,苏联电影又一次为自身的民族电影赢得了荣誉。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特别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创作,在追求拓展主题、内容的表现的同时,更加强调了电影在形式、技巧上的革新。《雁南飞》中,那段表现鲍里斯临死时的主观镜头的运用,那场疯狂的空袭与狂乱的钢琴弹奏,在视听声画上的结合;《——个人的遭遇》中,巴布洛夫从战俘营里逃跑和驾车冲破敌人的防线,回到苏军阵地等,大量的移动摄影的使用,那段德国民歌唱片与巴布洛夫的强烈的情绪冲突,以及从唱片到炸弹的剪辑手法运用,等等。这些在形式、技巧上,对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对于电影语言的探索,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的成熟。同时,这一时期的创作特征和创作水平也与三、四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五、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出现了题材、样式的多样化。电影创作者们解放思想,冲破了多年清规戒律的束缚,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作品充分地体现了艺术家们不同审美角度和创作个性。除了战争题材的影片之外,这时期的重要的影片还有:歌舞讽刺喜剧片《狂欢之夜》s反官僚主义的抒情喜剧片《忠实的朋友》;抒情正剧片《生活的一课》;刻画人物心理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第四十一》;此外,还有儿童片、惊险片和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等等。形成了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电影创作的繁荣局面。同战争题材的表现一样,这些影片也是去描写普通人,表现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格拉西莫夫拍摄的《人与兽》(1962年)、《记者》(19;7年)和《湖畔》(1970年),作为他在这一时期,现实生活题材的三部曲,更是以普通人的命运,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作为影片创作的中心,并将人物刻画与对环境、对社会的描写交织在一起,使作品令人深思、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50年代以后的苏联电影的创作特点,突出了苏联电影工作者,对于认识苏联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和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等方面的兴趣。并在作品的表现上,无论是内容的深度、题材的广泛、形式的革新,以及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对苏联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不可否认,在这一时期随着创作思想的空前活跃,在创作者的头脑中也出现了某种混乱,他们对一些基本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际的看法时有分歧,不同的观点相互交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文艺创作的活跃和混乱,实际上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的反映,而这时期的政策本身也是很不稳定的。
1962年,苏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进对艺术电影发展的领导的措施”的决议,指出了电影创作“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并提出了“要对破坏社会主义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展开不调和的斗争”。1963年,赫鲁晓夫接见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学艺术要和人民生活保持紧密联系”的讲话,开始大抓创作自由他的苗头。一些原来受到过赞扬的作品,这时却遭到了批判。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在他那“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指导下,国民经济进行着调整和改革,文艺政策再次发生变化,在强调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多种措施的实施,使电影进一步纳入了党的政策的轨道。1965年,苏联第一次电影代表大会召开,仍旧强调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指导原则。这时苏联电影机构也有所改变,成立了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电影直属苏共中央领导。此后电影再次走入创作低潮。1972年,苏共中央重新思考了发展电影事业的政策,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因而出现了70年代中期的电影四大题材的创作热潮。
四大题材:(一)、战争题材:伟大的卫国战争成为苏联电影工作者不尽的创作源泉。以罗斯托茨基拍摄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年)、培柯夫拍摄的《只有老兵去作战》(1973年)和邦达尔丘克拍摄的《他们为祖国而战》(1974年)等影片,标志着苏联电影理论界曾称之为的“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的出现。这些战争片同40年代和50年代的创作又有所不同:有“既唱人道主义挽歌,又唱英雄主义赞曲”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没有战争的二十天》等;有规模空前的“形象战争史”的《解放》和《围困》等;还有把“孩子和战争”联系起来的,揭示那幼小的心灵受到重创的《受伤的小鸟》等等。使战争片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更具有现代特征。(二)、政治题材:从70年代初开始,这类题材配合苏联对内对外政策,有表现拉美人民革命斗争的《黑暗笼罩着智利》、《谁也不想死》等;有宣传本国政策的〈礼节性的访问》、《目标的选择》等;80年代以后,还有范围更加广泛的《四三年德黑兰》、《岸》、《列宁在巴黎》、《红钟》等;以及揭露我国文化大革命的《海上的人们》等影片。这些影片的特点常常是政治议论式的,追求纪实性风格的表现。尽管这类影片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如:真实的纪录镜头的插入和剪辑按真实事件时间顺序上的编排等等,但这类影片一般不受观众欢迎。(三)、生产题材: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宣布:苏联已经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科技革命的时代。因此,这一时期生产题材的影片较之四、五十年代又有所不同,突出了“实干的人”,“现代企业的领导”人”的“科技时代的主人公形象。这类作品有《金奖》、《反馈》、《希望与支柱》、《干线》和《第二梯队开始行动》等。作为直接贯彻党的政策的作品,影片难免给人以枯燥无味的感觉。(四)、道德题材:这是四大题材中为数较多的,也是电影艺术家们深感兴趣的一类影片。这类影片的创作与当时苏联社会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那些“市侩主义”、“物质病”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增长,使得人们对于精神和道德因素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关注。电影艺术家开始从各种角度探索有关道德主题的表现,这时有塑造正面形象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个人问题访问记》等;有揭露社会问题的《辩护词》、《审讯》和《没有证人》等;有通过剖析人来剖析社会的《红莓》和《白比姆黑耳朵》等;有对人物个性和行为进行思考的《古怪的女人》和《个人问题》等;还有反映青少年精神面貌的《恋人曲》和《野孩子》等等。事实上,对于道德主题的探索,不仅仅局限于道德题材的影片中,在其他三种题材的影片中也具有道德因素方面的表现。
在七、八十年代,四大题材的创作,在苏联电影发展史中仍是一个非常的重要阶段,也同样引起了世界电影的瞩目,它曾被西方人称之为是一个独特的“苏联电影学派”。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艺术创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也随之终结。在这一章中,我们改变了按照电影编年史的时间顺序,而集中地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全部过程。分别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