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的温别尔托,‘巴巴罗教授看到了《沉沦》以及同一年几部影片中的现实主义的倾向,并于1943年执笔写了一项宣言,发表在《电影》杂志上,宣言中提出了四点纲领: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那些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那些荒诞可笑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3、不要听腻了的故事,也不要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4、扬弃硬说所有意大利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调。这四点纲领,既是新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最早的提出,又同时为我们描述了当时意大利电影的状况,那种内容空虚,装腔作势,刻板的陈腔滥调等等。然而,无论是维斯康蒂的《沉沦》,还是巴巴罗教授的宣言,都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而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最初的创作宣言,则是从罗伯托。
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开始的。由于这部影片的出现,根本地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人们便把罗西里尼称作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则成为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奠基之作。
第二节作者与作品、风格与理论
卡洛?利萨尼在《意大利电影》中指出:“在意大利人中间,电影工作者对于法西斯统治的最后几年中所出现的危机是最敏感的。他们早就准备了自己的武器,他们是首先用最明显的方式反映意大利新社会环境的人,同时也是首先总结过去的经验并认识其历史意义的人”。在40年代中、后期,新现实主义作品一部部接撞而出,意大利电影工作者以电影所特有的表达方式,真实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意大利的社会环境与人们的生存状况,以及准确地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思考。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者与作品:
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维斯康蒂拍摄的《大地在波动》(1947年);德,西卡拍摄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以及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1951年)等等。在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创作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既是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理论家,同时又是杰出的剧作家——西柴烈?柴伐梯尼。他曾在1942年就参与了勃拉塞尼的影片《云中四步曲》和德?西卡的影片《孩子们注视着我们》的编剧。以后又在新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期与德?西卡合作,编写了由德?西卡拍摄的《擦鞋童》(1946年);《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1951年)和《温别尔托》等所有重要影片的剧本。另外还为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的《小美人》(1952年)等等,许多的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进行了编剧。他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的中间力量,为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罗伯托?罗西里尼的创作,表现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的最初的题材兴趣,即新现实主义与战争的直接关系。他几乎是在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着手了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构思。
这是一部根据一位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而形成的作品。影片在描绘当时的环境时,突出了那种环境怎样使平民百姓、妇女儿童成为意大利历史中真正的主要人物。罗西里尼在影片中塑造了传教士、共产党人,以及那个平民妇女(安娜?玛格里尼饰)等真实感人的银幕形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悲剧性角色。影片在通过刻画这些人物的同时,展示出整个罗马贫民区生活情况。而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的经历又恰恰是所有人的经历,“他们有着共同的痛苦、共同的欢乐和共同的希望”。罗西里尼,这位曾是纪录片的制作者,并由让?雷诺阿训练、培养出来的电影导演,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条件是十分艰难的。然而,他却能够变不利为有利。正如,麦斯特在《电影简史》中所说的那样:“他宁可牺牲光滑而追求真实,用普通人来代替演员,用实景宋代替布景,用即兴创作来代替编写好的场景,用生活来代替虚构”。他撇开了一切成见,站在摄影机的后面,以一种新颖、破例的表现方法进行了拍摄。罗西里尼的工作方法往往是从调查、采访、纪录出发,转而形成影片戏剧性主题的表现。他在谈到创作时说:“看到人的本来面目,不要硬把人表现为与众不同,只有经过调查才能发现与众不同”。他的创作也时常采取即兴的方式,他在写给英格丽?褒曼的信中提到:“我在拍摄影片的时候不使用台本,我觉得台本极大地束缚了我的工作范围。当然,我一开始就有很精确的构思和一些对话的设想,在拍摄过程中,我对之加以选择,加以改造”。罗西里尼以他的直觉和智慧同他那要如实表现的一切事物结合起来,便使影片保持在了一个真诚的领域当中。
罗西里尼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之后,拍摄的《游击队》一片,使他的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几乎不使用剧本,并明确拒绝使用摄影棚、服装、化妆和演员。影片由6个短篇故事组成,在摄影机前重现了游击队员、平民百姓;兵营、修道院等,过去的那一段生活插曲。罗西里尼的这种反映战时反法西斯主义的影片,在某些方面与后来的美国这类影片有些相同之处。但是他们之间又有着根本的区别,正如劳逊所指出的那样:“美国影片是生编硬造的,而,罗西里尼的作品却是使我们感同身受”。罗西里尼以后还拍摄了有《德意志零年》(1948年)、《欧洲51年》(1951年)和《意大利万岁》(1953年)等,一些在电影工作者范围内得到重视,在美学上获得好评的影片,但大部分作品在商业上并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