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影视>>正文

第九章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1958年,当克罗德?夏布洛尔的影片《漂亮的塞尔其》和让?鲁什的影片《我这个黑人》等,一批较新颖的影片纷纷出现在法国银幕上的时候,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支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这些由不知名的年轻人制作的影片,打破了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方法,带给法国电影一种清新的气息。这时几乎所有第一次参加拍片的人都被戴上了“新浪潮”的帽子。就连阿仑?雷及拍摄的《广岛之恋》也被算作了“新浪潮”的影片。1959年,r特吕弗拍摄的《胡作非为》获得了虽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从此确立了新人的地位。

  从1958年一1962年的5年间,大约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们的cn作。真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汹涌潮流冲击面来,铺天盖地势不可挡。它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同时,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o.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o“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电影运动)被载人史册。

  然而,由这么多积极热心的人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来,肯定会形成一种混杂的创新,即相异的追求,不同风格的创新。既然汇合成一股“浪潮”,就必须有其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就是,他们一致地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优质电影”。这种“优质电影”实际上是一种被大众兴趣所左右的,按照陈规俗套制作的商业影片.。面这一时期的电影新人们则是要以一种艺术趣味来替代商业趣味。他们声势浩大的奋起推翻和打碎旧存的制片秩序。这一次运动对商业电影的确形成了极强烈的冲击。所谓“新浪潮”,可贵之处关键在于“浪潮”二个宇。综观世界电影史,从未见过有像这样一次,有这么多的人共同参与到一场电影革新运动中来。然而,有着共同的敌人并不能说明有着共同的美学观念和美学追求。因此,这里大致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二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第一节“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新浪潮”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首先,法西斯的垮台,历史性的审判,使得国际上的左派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其后,斯大林的去世,对他的重新评价,又使得左派势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再次使中间派开始感到失望。这时,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当时的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这些人。这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着这种时代的印痕。

  “新浪潮”发展中的5年:1958年是诞生年,特吕弗拍摄了《淘气鬼》,夏布洛尔拍摄了《漂亮的塞尔其》,两部cn作问世;1959年是幸福年,特吕弗的《胡作非为》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标志“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巴赞出生于1918年,逝世于1958年,即“新浪潮”电影诞生的那一年。他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这个新的电影运动,但他的理论却为“新浪潮”作了开路先锋;他写了许多的影评文章,奏响了“新浪潮”电影的先声;他创办的《电影手册》,集聚了后来成为“新浪潮”电影主将的年轻影评家(《电影手册》至今仍是法国电影重要的理论刊物)。巴赞的理论在50年代曾引起了西方的轰动,使得正统的“蒙太奇”理论受到冲击。巴赞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