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影视>>正文

 

  第四节“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主题:1、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2、描写入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比如《广岛之恋》中姑娘爱上了敌占军士兵,《长别离》中战争夺去那个军官的记忆,等等。影片大多都是描写中产阶级、二流演员、酒店老板等等。

  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人为的区别和加工。他们往往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中使观众一目了然。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他们赋予某地、某种政治的历史事件、某一艺术以“见证人式的画面”,同时以个人的见解作为影片的基础,让那些见证人或画面自己说话。他们在表现“双重现实”的思维状态上显得复杂,但他们的手法并不因此而堕入抽象与僵化之中。阿兰?罗伯—格里叶曾说道:“如果世界确实是那样复杂,就需要重新找出它的复杂之处,这还得在现实主义上下功夫”。

  剪辑:“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表现在剪辑上。比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类影片的价值百分之七十来自剪辑的效果。格里叶称自己是“电影剪辑派”。“左岸派”导演们认为,电影剪辑所能表现的东西远无止境。他们在自己影片的剪辑处理上曾有过这样一些尝试:其一,取消传统电影中的间歇法,如化入化出等,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进行人为的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比如《广岛之恋》中闪回的先后顺序倒置的安排。其三,镜头的并列出现,先后并不衔接,甚至是对立的,以突出现实的双重性和复杂性。其四,循环剪辑,以音乐上的十二音符式的剪辑,也就是指剪辑上有意识重复或重现。

  音响:剪辑革命和音响紧密相连。雷乃说:“电影是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的联合,是联合而不只是画面”。在音乐的处理上,他们拒绝所谓“最好的音乐是不为人察觉的音乐”这一信条,而强调所创作的音乐是有意让人感知,同影片共成一体,形成一种纯音乐的杰作。在《广岛之恋》中就曾以七个主题曲而构成。“左岸派”导演比“新浪潮”导演文化修养更高,因此对音乐的思考与处理也就更细腻更复杂。同时,对台词的处理和自然音响的表现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有些作品中反复重复的台词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在“左岸派”的影片中,作曲家除了作曲外,还要进行音响和环境声音设;f。在他们的某些作品中,他们称为“音乐的演出”。因此,有人以“沉思的视听艺术”来概括“左岸派”的作家电影。

  表演:“作家电影”出于他们的美学追求,一般选用舞台演员充当他们的演员。与“新浪潮”自然主义手法相反,他们有意识地拉开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采用的是“间离效果”。演员与剧中人物之间,突出了演员的身份和“表演中还有表演”的观念,把银幕和观众的距离拉开。

  摄影: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方法,有时侧重镜头的“静止状态”,有时强调画面的流动感。但他们从来不像“新浪潮”摄影师那样趋于“自然主义”的表现风格。他们虽然没有一个一致的风格形式,但他们也从来不采用类似谷达尔的肩扛摄影机的方式。他们在摄影机移动的过程中,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等效果。同时,引人注目的雷乃的推镜头是别具特色的,摄影机向前推进,使人感到它是向着现实深入和捕捉。《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使用这一手法,使主题更为贴近,似乎是要进入人的内心、回忆之中。

  总之,对于“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制作者们来说,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彼岸世界,他们所深入探索的就是这样一部分。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大致比较: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