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影视>>正文

 

  6、理性电影——

  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但在具体的创作中,这种想法与创作过于超前,结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论家的否定。

  如匈牙利批评家巴拉兹指出这种“电影艺术征服纯观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爱森斯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十月》和1929年的《总路线》(《新与旧》)。

  爱森斯坦试图用蒙太奇表达从视觉形象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他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学讲课时提出要把《资本论》拍成电影的想法,来实现他想象的又一步骤。

  他认为理性电影是克服逻辑语言与形象活动不协调的唯一手段。在电影辨证法基础上,理性电影不是故事的、轶闻的电影,而是概念的电影,是思想体系、概念体系的直觉体现。

  7、电影眼睛派——

  由苏联记录片导演维尔托夫提出。

  在1922年,列宁发表了《所有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最重要》《反映苏联现实,必须从新闻电影开始》的文章,维尔托夫响应创办了《电影真理报》杂志片。

  他的主要观点:要出其不意的抓取生活,不让被拍者知道,运用蒙太奇技巧,将这些抓取的素材在意识形态上从新组接。

  他于1924年的《电影——眼睛》中应用这一理论。

  他认为摄影机是比人眼更完美、可靠的电影眼睛,反对剧本、演员、照明、布景、化妆等一切手段。

  “电影眼睛”是电影中一种运动,画下来而不用演技,直面生活和真实,用**记录各个生活事件,在现实中发掘戏剧性。

  维尔托夫注重剪辑,他认为电影是解释客观世界的工具。

  8、《电影作为艺术》爱因汉姆——

  此书分别在1932、1957年分两部分完成。书中观点是技术主义倾向,或画面至上主义。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在技术上的局限性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源,这与他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学背景有关。(《艺术与视知觉》)

  格式塔:视觉过程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创造的组织感官材料。

  电影不能完美再现现实的特性,成为它作为艺术的必要手段。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深度感减弱;

  ⑶照明与无色;

  ⑷画面界限与物体的距离;

  ⑸时空连续性不存在;

  ⑹没有声音,视觉以外其它感觉失去作用。

  9、《电影美学》巴拉兹——

  1945年出德语版,也称《电影理论:新艺术特性与成长》,是《可见的人:电影文化》(24年出版)和《电影精神》(30年出版)两本书的合集。

  1952年出英文版。

  书中分析电影和戏剧在形式表现原则上的差别,分析电影艺术特征。

  他认为戏剧表现原则:

  ⑴看到整个演出剧场;

  ⑵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

  ⑶观众的视角不发生变化;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