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影视>>正文

 

  ※克拉考尔理论: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1960年出版

  美学是一种实体的美,不是形式的美。克拉考尔阐述了“电影化的”这一概念。

  电影,就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围的世界有明显的近亲性。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的时候,才是名副其实的影片。

  近亲性:

  ⑴电影对于未经扮演的事物有一种近亲性。扮演能引起现实幻觉就是合理的。如果违反电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电影化的。

  ⑵喜欢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对于必然)。美国无声戏剧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运,强大的决定性的力量出现。一切不是注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喜欢再现外部世界的连续性(与巴赞相似)进入摄影机视野内一切都拍下来,无穷尽程度。要求我们承认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偏爱含义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现象多含义,这与无限心理和精神上的无限性相对应。银幕倾向反映这些含义模糊的东西,含义不能太确定。

  ⑸生活流。指具体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质现象而非精神现象。经常提到街道,因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态经常出现、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荟萃之所,任何断面都是不完整的。

  #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

  这是克拉考尔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理解,是他基本观点的引申,指出悲剧是“非电影化的”。

  他认为悲剧主题与舞台故事具有天然的近亲性:

  ⑴悲剧主题必然要求一个有目的的、整体的故事形式来展现,与电影特性相违背。

  ⑵悲剧只关心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生命物体只能是道具,对发展戏剧起支撑、调节作用。

  ⑶悲剧要求对外部的东西进行安排,舞台剧的环境反映心境,舞台剧一定要有暴风雨。

  ⑷悲剧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电影是以广阔世界为中心的艺术,电影中没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总之是广袤的物质,死亡的结局与这物质现实的广袤无相同点。

  在悲剧世界中,命运排斥意外、偶然。

  ⑸悲剧性内容在物质世界总无所表现。因为悲剧内容是纯精神世界。

  悲剧可以出现在电影中,但电影的悲剧就不完全是电影化的了。

  ※克拉考尔与巴赞理论观点异同

  相同点:都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功能;

  不同点:

  ⑴身份不同。克拉考尔是理论家身份,巴赞是批评家身份。

  ⑵体系不同。克拉考尔是演绎体系(理论化的),巴赞是批评体系、史学体系。

  ⑶影响不同。克拉考尔对电影实践无多大影响,巴赞对电影实践产生重大世界性影响。

  ⑷出发点不同。克拉考尔出发点单一(理论),巴赞出发点较复杂(精神分析、木乃伊等)。

  ⑸克拉考尔缺乏历史意识,巴赞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13、《电影美学和心理学》米特里——

  分两卷,分别在53年和65年出版,是经典电影理论的总结和集大成之作。

  米特里在经典理论的两大流派——蒙太奇学派和长镜头学派——中取中间立场。关于对电影的表述、立场表现在三种模式:电影是画框(爱因汉姆)、窗户(巴赞)、镜子(克拉考尔)。

  米特里被称作电影中的黑格尔,他的理论被称为经典电影理论的终结。

  克拉考尔、巴赞对电影表现现实手段的肯定,但忽略了虚构。

  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中,不排斥复制现实,构造复制现实假象的能力。

  14、《电影理论的两种类型》【美】汉德逊——

  经典理论研究材料丰富、系统完整,但电影材料缺乏、不充分、不完整。主要电影理论有两大类:

  爱森斯坦和爱因汉姆一类,研究电影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理论;代表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克拉考尔和巴赞一类:研究电影与真实的关系的理论。代表是巴赞和克拉考尔。

  代表人物四人中最有影响的是爱森斯坦和巴赞。

  书中评价这两种理论共同的局限:只是对电影形式的研究,极限是段落,缺乏整体,整部影片是不存在的。

  只有麦茨是以电影整体为研究对象,从句法到话语的进步。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