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影视>>正文

 

  17.“库里肖夫效应”

  1919,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库里肖夫使用沙俄时代演员伊万?摩朱金的镜头,将他的同一个面部特写分别与三个镜头剪辑在一起,先是连接一个热汤的镜头,然后连接一个死去的女人躺在棺材里,最后连接一个小女孩玩玩具熊。摩朱金中性的表情在三个剪辑中都产生了涵义,并置的素材激发了观众的理念和情感,然后观众又把这种情理赋予演员自身。单靠剪辑就能创造场景、场景的情感内容和涵义,甚至将平庸的表演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著名的实验被称为“库”。

  18.真实电影

  60年代,在法国记录片领域异军突起,并很快波及欧美。所谓“真实电影”是指通过使用不受干扰的便携式摄录设备,避免涉及素材的先入为主的叙事线索和理念,以直接性、共时性和逼真性为目的的记录电影,最早的是法国电影制作者让?鲁什和默瑞合作的影片《夏日纪事》,为第一部“真实电影”。其理论与实践来源于苏俄电影制作者维尔托夫和他的“电影真理报”,其突出特征事影片制作者直接向被拍摄者提问和探询,在真实和共时的情景下激发话题以暴露被拍摄者自身。除《夏日纪事》外,还有马赛尔?奥菲欧斯的《悲悼和怜悯》被认为是“真实电影”的颠峰之作。

  19.直接电影(参考)

  60年代,由理查德?利雅科克,d?a彭尼贝克以及阿尔伯特和大卫?麦斯利斯兄弟共同发起的美国的“直接电影”运动。

  “直接电影”派的新美学首先反对格里尔逊传统的预先准备和详尽的剧本,认为真实是被观察到的,不用依据脚本加以排演,电影制作者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现场直接捕捉到它。它的准则是对真实保持最低限度的介入,排演重现是不允许的,摄影机和录音机只是记录完全不被导演控制的场面情景,剪辑被最大限度的弱化,尽可能长的镜头将时空的连续性保持下来。直接电影牺牲了这些传统记录电影的工艺,但它却捕捉到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真实性和亲近感。强烈反对心理分析观念。影片往往会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有时制作者和观众要到最后才能发现影片的主题和真正意义。如《尼赫鲁》。《初选》是二十部“直接电影”记录片的第一部。此外还有彭尼贝克的《不要回顾》,斯科西斯的《最后的华尔兹》等。

  20.新现实主义

  它是电影写实主义传统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既是一种电影制作风格又是一个产生于二战末期意大利的特定电影运动。

  1943年安东尼奥?帕特瑞格里首次运用了“新”的概念。以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为起点。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主要元素:写实主义的逼真场景,由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扮演的普通人,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体现日常生活韵律的插曲式情节,以及隐蔽自然的摄影和剪辑技巧。影片的美学特征:他们淡化电影的情节,倡导开放性结构,崇尚截取生活的断面而反对明星人工化的起上结构。影片的主题往往围绕战争、抵抗运动及战后的贫困、失业、卖淫和黑市展开。影片摈弃虚假的理想主义和多愁善感,复杂的社会和个人问题到影片往往得不到解决,影片人物均非杰出者,大多来自劳动阶级和下层社会。大多影片采用逼真的外景现场拍摄,甚至起用非职业演员出演主角(《偷》父子)。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喜欢弱化剪辑功能和艺术化的摄影技巧,倾向于使用全景镜头、长度镜头和开放构图,他们当中大多数力求一种“没有风格”的风格。代表影片还有德?西卡的《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和桑蒂斯《艰辛的米》。

  柴伐蒂尼是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言人,他强调普通人和日常生活为电影的中心话题。认为新现实主义应该变成一种提高的记录电影,而不是去重现真实,应该去直接展现。他认为新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特质和最重要的创新在于认识到,对故事的需要仅仅是一种下意识的方式将人类的弱点伪装起来,而这种方法涉及到的想象力不过是一种把僵死的公式强加在鲜活的社会事实之上的简单技巧而已,现在人们领悟到真实的蕴藏是如此的丰富,只需直接观看就足以成事;艺术家的责任不是让人们受到这些隐喻式情景的影响而感动或愤怒,而是⑤⑥⑦⑧让人们对于这些或者其他情况、真实的事件,正如真的一样有所反应。他强烈要求一种真实感、平等感和观众认同感。呼吁取消艺术与生活的差距,认为电影制作者的要旨不是去创造类似于现实的故事,而是去将现实溶入故事。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