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职艺术硕士>>备考资料>>艺术概论>>正文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接收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

    (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

    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的存在呈现方式——形式

    从内容出发来选择创造形式,形式对艺术表现有明显的能动作用。形式具有强而独立的审美价值。

    3、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概况的问题

    艺术的真实:

    一种审美化的真实,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实。特征:1、主观性。2、内蕴性。3、假定性,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4、诗艺性,通过想象虚构,对生活改造,重组再造。

    不是主观的说明,而是具体的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补充。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

    艺术的情感把握特征:

    情感评价与判断活动,通过隐曲的方式,非说教式的方式,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段,艺术感染力,你的审美同情,对艺术作品的领悟,情感共鸣,净化,回味。延留的状态都贯穿情感。

    1、情感价值取向——真诚性,高尚性

    对反面人物的犯人化处理实际上是在价值倾向上出现问题。

    美善合一的标准

    2、艺术情感的诗艺性

    审美骄傲度的艺术方式,情感把握寓于具体形象,意境创作当中。超越了个人情感的集体情感,非私语化的呻吟。

    艺术概括:

    本质具有艺术概括性,通过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与控制。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亚里斯多德。

    思格尔:“理想性格”人物的丰富性,坚定性,明确性。

    典型: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凝聚创作主体真挚情感。

    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共性通过个性表现。

    共性与个性,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重再现虚与实。

    马恩的艺术观念“典型环境当中的典型性格”,反映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阿Q)

    反对恶劣的个性化,不含盖集体性。

    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

    自律性: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艺术有自身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发展规律。艺术作为人类活动而引发人们的审美感情。有超功利的直接性。在当下他律性淹没自律性。

    他律性:在文化系统中,与哲学。。。。等的关系,其他因素(商业对艺术的压榨与淹没)文革:艺术沦为政治的奴隶,他律性占上风。

    艺术起源发展论

    席勒

    游戏说超功利的自由状态,在游戏中人才充分是人。

    马克思强调审美的地位

    英国,泰勒

    巫术说,相似率,接触率

    马克思:劳动说,“合力”的作用。

    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功能,与其他文化关系。

    艺术社会功能

    审美认识:以想象,形象,情感,直觉假设性方式

    教育:教化功能,陶冶净化升华

    娱乐:以情感人,潜移默化

    位置:

    核心地位,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意识”

    艺术史镜子折射文化的影子。

    艺术要素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影响。

    艺术与哲学关系:

    用理性方式去把握情感。艺术——感性 哲学——理性

    双希文化传统奠定西方艺术走向。西方重认识论,逻辑实证,种属差异,层级,灵与肉的二元对应。

    哲学中——以无为本 道,无,理 气

    宋元话本后更重再现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在初始阶段混为一体,都是对日常情感的超越,都不止理性判断结果。

    宗教的积极作用:1、原始宗教是原始文艺的发源地,壁画,神话,歌舞

    2、提供思想营养,精神动力

    3、形成浪漫主义文化传统,宗教的人文呈现提供借鉴。

    4、为艺术理论提供新视点理论。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 艺术的最高境界——美善合一(中国)

    2、 “内圣外王”“立德,立功,立言”

    3、 道德评价不能代替审美评价

    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1、 科技提供新的传播工具,技术手段

    2、 媒介的多样性影响人们的接受能力

    3、 现代的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压制

    艺术四要素:

    1、 创作

    艺术的主体性问题:艺术家的自觉能动意识。商业化文化思潮对主体性的压制。文格集体化对主体性的压制。

    艺术的创造过程:体验——构思——传达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意称物,情以物迁”“以文逮意,辞以情发”

    创作过程:农夫和厨师的职业统一

    艺术积累,体验,深化表达过程。

    物——意——言——相统一

    移情:德 利普斯“美感不在对象,而在主体的生命灌注”

    形象思维:灵感——顿悟式突如其来的状态

    集体无意识:潜在性,生理进化,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心理积淀。

    文化心理结构——审美意象

    艺术流派,艺术风格

    艺术作品的层次:语言,形象,意蕴

    物境——情境——意境

    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这是中国古典最核心的审美范畴。

    大中华审美审美理想集中体现。

    “远——古——高——逸”“能品何品,神品逸品”

    “象外之象,韵外之韵,味外之旨”

    艺术消费:

    接受美学,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德国。

    召唤结构:强调文本的空白,期待接受者的补充。每个人的心理文化图示不一样。第二文本的创造,艺术文本的无限开放性。

    期待视野:独特的文化心理图示。

    审美预挫

    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化理论派别,20年代。

    审美惊奇感的营造:让熟悉的东西陌生。

    共鸣、净化、回味

    1、 接受者和文本之间情感交融

    2、 此时接受者,其他接受者,成个人与集体

    隐含读者:

    1、 创作者理想当中的读者

    2、 美学意义上的隐含读者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艺术概论资料的新闻

在职艺硕讨论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