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职艺术硕士>>备考资料>>艺术概论>>正文
    艺术概论

    (一)基本框架

    1.本教材由“艺术总论”、“艺术种类”和“艺术系统”三部分(三编)组成。

    上编“艺术总论”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和“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四章。

    其中“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章,讲述了“艺术本质”在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论述了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的起源”一章,归纳了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如:“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表现’”,分析了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一章,论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如“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讲述了“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一章,讲述了“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分析了艺术与哲学、艺术与宗教、艺术与道德和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中编“艺术种类”包括:“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五章。

    其中“实用艺术”一章,讲述了“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具体论述了什么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从艺术本质和现象的组合上分析了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等。

    “造型艺术”一章,主要讲述了“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其中主要涉及的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论述了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如: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等。   “表情艺术”一章,讲述了“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主要有: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论述了“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如: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等。

    “综合艺术”一章,讲述了“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主要有:戏剧艺术,戏曲艺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等。论述了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如:综合性与独特性,情节性与主人公,文学性与表演性等。

    “语言艺术”一章,讲述了“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其中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等,论述了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如:间接性与广阔性,情性,结构性与语言美。

    下编“艺术系统”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等章。

    “艺术创作”一章,讲述了“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论述了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艺术家与社会生活,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还论述了艺术创作过程,主要是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艺术传达活动,还论述了艺术创作术起源感应一些和主要的立场。

    “艺术作品”一章,从艺术作品的层次到“典型和意境”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分析了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剖析了“典型和意境”,深层次地分析了典型和意境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还阐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道-- 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气-- 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艺术鉴赏”一章,论述了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阐述了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论述了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和“理解”。关于“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介绍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探讨了艺术批评的作用和艺术批评的特征。

    (二)基本脉络

    第一层:“艺术总论” → “艺术种类” →“艺术系统”。

    第二层:“艺术总论”:“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三层:“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客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 →“模仿说”(或“再现说”)。

    “艺术的起源”:“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巫术’” →“艺术起源于‘表现’。”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审美认识作用” →“审美教育作用” →“审美娱乐作用”;“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艺术与哲学→艺术与宗教→艺术与道德→艺术与科学。

    第二层:“艺术种类”:“实用艺术” →“造型艺术” →“表情艺术” →“综合艺术” →“语言艺术”。

    第三层:“实用艺术”:“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

    “造型艺术”:“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等。

    “表情艺术”:“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

    “综合艺术”:“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戏剧艺术→戏曲艺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综合性与独特性→情节性与人物性→文学性与表演性。

    “语言艺术”:“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诗歌→散文→小说;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间接性与广阔性→情性→结构性→语言美。

    第二层:“艺术系统”:“艺术创作”→“艺术作品” →“艺术鉴赏”。

    第三层:“艺术创作”:“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艺术家与社会生活→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艺术创作过程→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层次→“典型和意境”→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典型和意境” →典型和意境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注意” →“感知” →“联想” →“想象” →“情感” →“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的作用→艺术批评的特征。

    二、关于各章重点和难点的解读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艺术的特征”

    (1) 形象性。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第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第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1.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1)艺术起源于“模仿”。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2)艺术起源于“游戏”。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艺术起源于“表现”。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4)艺术起源于“巫术”。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5)艺术起源于“劳动”。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1.“艺术的社会功能”

    ( 1 )审美认知作用。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 2 )审美教育作用。

    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快感”,也就是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作用。

    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正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 艺术作品之所以特别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通过欣赏艺术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

    2.“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 1 )美育与艺术教育。

    ( 2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3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艺术概论资料的新闻

在职艺硕讨论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