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职艺术硕士>>备考资料>>艺术概论>>正文
    第九章 语言艺术

    1.诗歌。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 ( 公元前 11 世纪) ,下至春秋中期 ( 公元前 6 世纪) ,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的一篇长抒情诗《离骚》。前者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者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 8 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按照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抒情诗,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袒露诗人的内心世界,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叙事诗,通过描述故事或塑造人物来间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叙事诗通常不像抒情诗那样,直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而是将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将诗人的主观感情熔化在写人叙事之事。

    格律诗,又称旧诗,是指按照一定的字句格式和音韵规律写出的诗歌作品。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格律诗都是古代形成的诗体。

    自由诗,又称新诗,因与格律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那些只求节奏和谐、押韵合辙的诗歌作品,而在句式、行数、字数、音韵上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和要求。一般认为,美国19 世纪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者,他的代表作是诗集《草叶集》。

    2.散文。散文的种类丰富多样,一般将其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3.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文学是人学。人物在小说中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多个侧面和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最重要的特征。情节是小说另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环境同样是小说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环境一般是指文艺作品中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4.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1)间接性与广阔性。

    (2)情感性和思想性。

    (3)结构性与语言美。

    下编 艺术系统

    第十章 艺术创作

    1.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2)艺术家与社会生活。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情况。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往往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3)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1)艺术体验活动。

    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2)艺术构思活动。

    (3)艺术传达活动。

    关于艺术创作心理: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

    第一,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

    第二,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

    第三,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抽象思维是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2)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通心理学中,无意识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关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1)艺术风格。 首先,关于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形成。

    第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第二,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

    第三,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2)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3)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1.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叫做艺术语言。

    2.艺术形象。从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来看,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首先接触到的自然是色彩、线条、声音、文字、画面等外部特征,但它们仅仅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或者换句话讲,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将艺术家头脑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

    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

    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

    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其中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还有文学形象。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些门类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统称为综合形象。

    3.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

    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

    4.“典型和意境”。

    (1)典型。

    (2)意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5.“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艺术概论资料的新闻

在职艺硕讨论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