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高考>>高考交流>>家长助考>>正文

    “每年到这个时候,我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很多类似的电话,电话那头多是焦虑的家长,语气焦急,不知所措。就在今天,我还接到两位家长焦急的电话,其中一个说孩子平时成绩不错,但是越临近高考状态越不好,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讲座一开始,心理咨询专家胡慎之先介绍了此场讲座的缘起,“前些时候,《新学刊》的解主编找到我,说想请我对高三家长们做一场讲座,告诉家长该如何去克服高考焦虑以及帮助孩子减轻焦虑,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因此就有了今天的讲座。”

    高考前,孩子“要离家出走”

    快高考了,孩子每天还花一个小时上网聊天和看新闻,家长认为孩子网络成瘾,很是焦急。母亲太唠叨,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孩子找心理专家倾诉,说“受不了要离家出走”。“很多研究表明,家长的焦虑和孩子的焦虑是互相传染的,家长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和言语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反而适得其反。”胡慎之说,“按照对待孩子高考的态度,大致可以把家长分成以下几类,家长对号入座,有助于找出问题所在,再加以解决。”

    您是哪种类型的家长?

    紧张焦虑型:自从孩子上高三,家长的心就悬在半空中,吃不好,睡不香,不是担心孩子的成绩,就是担心孩子的身体,句句话不离学习,事事都和高考联系。这种焦虑很可能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也变得很焦虑,或者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事无巨细型:临近考试,什么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晚上家里不让开电视,鸡鸭鱼肉、水果不断,孩子的一切愿望都竭力满足……家里的一切都围着“高考”转。这些行为看似关心呵护,实则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漠不关心型:这些家长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忙于应酬,就是没有时间陪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放任不管,漠不关心,好像压根没有高考这回事。

    极不信任型:要么对孩子的成绩失去信心,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训斥、挖苦甚至打骂;要么面对孩子的成绩总是不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些都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被抹杀了进步的潜力。虚情假意型:当着孩子的面说“你成绩不错,一定能考不错的大学”,背后却表示孩子实力不济,不指望他能考上大学。这种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让孩子知道后,会引起孩子极大的反感,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信心。

    沉着应对型:这类家长面对孩子高考,把它看做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选择,应该认真对待,但并不认为它是唯一的选择。他们很清楚孩子的能力,也充分信任孩子,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合适的帮助,让孩子能够非常理性地对待高考。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