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琴和瓜氏琴现在来看都是绝世名琴,按我个人粗浅的看法,这两种优秀和音色特征略有不同的琴是按不同的制琴理念制作出来的琴。这两种琴,除了外表形状略为有差别外,更主要的是对面板的结构处理观念上各不相同。斯特拉德琴是强调面板中间略厚,边缘要薄,这样琴板振动就更自由,音量会大,音色会变得更优美。这个做法大家觉得顺理成章,容易理解。而瓜内里则有另一种理念,他的琴面板,中心厚度和边缘厚度总是差不多的。当年声学物理不发达,所以对瓜氏的这种做法,大家一方面是非常接受其结果,另一方面,总是觉得这样做法是有神秘感的,不大能理解。
不过事至今日,这个谜底早已揭开:琴板振动方式同时有几种,一是其全振动,二是其按节线分开的分区振动。斯氏的做法更多的是加强了面板的全振动;而瓜氏的做法是会使其分区振动更加协调自由。反映在发音上,相比而言,斯氏琴的基频幅度必然大;而瓜氏琴,因为分区振动自由,它的每个振动区面积较小,响应频率就高,对基波以上的倍频谐波就有较多的谐振。这样两种琴的音色必然有不同:在都有华丽音色和穿透力的同时,形容起来,斯氏琴声音就象管风琴声那么地谐和,有象“丝绸般”的光泽:而瓜氏琴则非常嘹亮,在音色上带有更多的颗粒感,有“金子般”的亮丽的光泽。
讲了这么些,再来看谱线,就非常好理解了。这里用的是两把有名的琴的录音:斯特拉蒂瓦里琴是《恩斯特》;瓜内里琴是《拉封》。上次说的是一个低音和一个极高音,这次我用一个中音g1来作谱线,它的基波频率是392hz,。在看这些谱线时,让我来作如下的解读:
先看斯特拉蒂瓦里的《恩斯特》。左边第一个波是基波,在整个谱线图里,它是峰值最高、频带最宽的一个波。然后往右是低次谐波,分别是2倍频、3倍频、4倍频··· ,一直可以看到15倍频。这个频谱可以说是个理想的经典频谱,因为这些倍频是理想地整齐排列,一个不缺,其峰值总体上逐步下降,只有第4倍频略低,这是正常的。难能可贵的是,在人耳听觉对声能量敏感的3000hz附近,其8,9 倍频呈现出相对升高的波峰,这个重要特点,决定了此音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即远听似乎声音也不太减轻。所以,这个谱线充分体现了我在上文里提到的那些斯氏琴的音色特点。至于它的高次谐波,可以看到是衰减得很充分,从图上可以看出,都在 – 72 分贝以下,这样,人耳就听不到。说明琴声应该是非常纯净的。
下面再来看瓜内里的《拉封》。同样地,左边第一个波是基波,在整个谱线图里,它的频带最宽,但不是最高。往右的那些丰富的低次谐波里,2倍频在这张图里是峰值最高,然后是3倍频和7倍频,它们和基波的幅度等高。这些低次谐波一直可以看到14倍频。其中4倍频和《恩斯特》一样,也正常地略低,假如不把幅度非常高的7倍频算在内,它们也是呈现出均匀的逐步下降。高次谐波也是得到充分的衰减,所以琴声的基调也是非常纯净的。由于2、3、7倍频高于和等于基频的幅度,使这把琴的音色有着非常明亮的光泽和颗粒感,特别是大幅度的7倍频和它旁边的幅度也不算低的8倍频,都在人耳听觉的3000hz敏感区内,所以此琴声音的穿透力必然是非常优良的。这样,整体的音色就表现出了我在上文里提到的瓜内里琴的音色特点。
这次还要比较一把优质国产新琴的g1音的谱线。这把琴价格是市售万元级的,作于今年年初,已经卖掉,这个资料是当时保留的档案记录。可以看到,它的声音是洪亮的,低次谐波丰富,从2倍频到15 倍频一个不缺,其中2倍频和6、8倍频更是高于基波幅度,在3000hz附近的8倍频起着很好的提高琴声穿透力的作用;大多数的高次谐波得到有效衰减,琴声噪音很小,无怪乎购买它的人试拉后说是遇到了一把“瓜内里”。但作为一把新琴,其缺点也可以在谱线上明白地看出:1)低次谐波幅度逐步下降得不好,3、4、5、7倍频下降得太快,而14、15倍频幅度又太低,实际上最后这两个波,虽然有,但对音色已经没有作用了,2)第10、11、12、13倍频太高,和整体不配套,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琴声“华而不丽”,3)此琴目前的最明显的缺点,它多出一个幅度非常高的16倍频来,它的频率是6272hz,这么高的幅度是完全有问题的,换句话讲,对g1音来说,最好不要有这样的16倍频,它正好落在我们时常强调的必须衰减的6000周范围内,就是它,使得此琴的音色多少有点不“纯净”和发“硬”。不过这也是所有的新琴的典型特点。这把琴已经作得非常不错,毕竟是刚做出来的新琴,假如谱线和《拉封》或《恩斯特》一样,那么古琴也不希奇了。此琴只要好好拉它,多拉乐音,少拉噪音,以我的经验,一年后声音就会“醇”一点,10 - 20年甚至40年后,谱线会变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