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生怯场的原因
什么是怯场?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动作,熟记了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通常称之为怯场。小提琴演奏中怯场的产生,主要与演奏的个性、技艺和表演这三个因素有关。
(一)个性因素
个性因素是在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他所形成的性格就具有不同的特征。“内倾型”性格的人,表演时较容易产生怯场,矫治起来也较困难而“外倾型”性格的人则较容易消除其怯场心理。
(二)技艺因素
由于演奏曲目的难度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技术上只能勉强应付;或由于上台前准备不够充分,如背谱不熟,某些技术困难未过关,或由于安排不当,上台前练习过少,大有“临急抱佛脚”之势等等。这样上台演奏,心理上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缺乏自信心,一上台就容易心慌意乱。
(三)表演环境因素
表演的环境因素包括表演场地(舞台)、观众和演出气氛等。舞台环境训练场地不同,表演者在舞台上面对着成千上万的观众进行艺术表演创造,要求必须是完整的一次成功,不允许失误。因此有些表演者进行表演时,总有“媳妇怕见公婆”,忧心忡忡,怕这怕那,这样就形成了心理负担,产生怯场。
二、减少小提琴演奏时怯场的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减少、减轻甚至克服小提琴演奏时的怯场问题,本人针对怯场形成的原因(尤其是技艺因素和表演环境因素),采用了如下几种办法。
(一)因材施教
依据学生的年龄、个性、水平和能力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学习的曲目,把握教学的方式和进度。特别是在选择演奏(表演、考级、比赛等)曲目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性格特点,扬长避短,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则要针对学生的短处作大量练习,不可“避短”),这对于增强学生演奏兴趣和自信心是很有好处的。另外,指导学生在上台前作好充分准备,剔出技术上和音乐上的难点,帮助他们在上台前一一解决并反复练习,以有足够的把握,使学生排除生理障碍,免除心理负担。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减少学生在台上演奏时的怯场问题,在平时教学中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增加学生演奏的机会,模拟舞台表演时的环境和气氛,再结合鼓励和想象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结合乐曲的特点联想到一个熟悉的、自我感觉良好的环境,学生在演奏时的紧张程度自然而然得以缓解,从而减少怯场的产生。
1、个别演奏法
进行课堂教学时,存学小学握基本的方法、技能和技巧等的基础上,采用这个方法,学生以几个人为一组或一个人为一组站起来或站在讲台上演奏,必要时教师旁边进行钢琴伴奏。这样,课堂就像一个小舞台,能感受到表演时的紧张气氛,体验到现场演奏的感觉。学生对这教学方法非常有兴趣,积极配合教师进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表现自己。学生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则能较适应表演的环境,从而减轻怯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