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批“革命样板戏”中现代京剧《杜鹃山》可谓众戏中的佼佼者。《杜鹃山》原是上海艺术剧院1963年演出的一部话剧(由上海歌剧院王树元编剧),同年由北京京剧团改编成同名京剧。该剧描写的是在湘赣边界的一支农民武装,在党代表柯湘的教育和改编后,取得了与反动地主武装斗争的胜利,并参加了井冈山的工农红军。《杜鹃山》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①“对白”全部用“韵白”,体现了京剧“韵白”所具有的韵律性、节奏性和起伏性;②唱腔“歌剧化”,但京剧特点仍贯穿始终;③主要人物的音乐主导动机在剧中各场面及唱腔中渗透,对剧中矛盾的冲突和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起到了极大的深化作用;④一些舞蹈和武打场面与音乐的珠连壁合,更为该剧的成功增添了光彩。
如何看待“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特殊艺术,因此我们不能回避它,也不能抛弃它,而应对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更应值得提出的是,“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和在音乐设计、乐队的编配等方面还应在我国的戏曲改革中很好地继承,如果我国的戏曲音乐能够在总结“样板戏”的经验基础上继承发展,我国的戏曲音乐的春天就一定会到来。
4电影音乐
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音乐是随着我国电影事业不断发展而发展的。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电影音乐都能恰到好处地配合了电影的总体构思和场景、人物的变化和发展。但仍未跳出自30年代以来的电影音乐偏重于电影歌曲的框框,所以电影音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电影歌曲方面,产生了一大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电影歌曲。如刘炽为电影《上甘岭》所创作的插曲《我的祖国》、为《祖国的花朵》创作的《让我们荡起双浆》、通福为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所创作的《敖包相会》、张棣昌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创作的《人说山西好风光》、高如星为《柳堡的故事》创作的《九九艳阳天》、吕其明、肖衍为《红日》创作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吕其明为《铁道游击队》创作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雷振邦为《五朵金花》创作的《蝴蝶泉边》、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创作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巩志伟为电影《怒潮》创作的《送别》、黄准为《红色娘子军》创作的《娘子军连歌》、寄明为《英雄小八路》创作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在这些电影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们还充分发挥了民族音乐旋律美的特点,使这些电影歌曲通俗易唱,深入人心。
作品欣赏《我的祖国》
《祖国颂》是作曲家刘炽1957年拍摄的宽银幕文献记录片《祖国颂》(初名《1957年国庆节》)所创作的两部混声合唱,影片于1958年献映后,《祖国颂》便随之在全国流传。
作品欣赏《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作品欣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在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创作中,也有一部分作曲家在为电影的场景配乐方面作出了探索,使这些电影的音乐更加符合其电影音乐的品格和特点。如何世德为大型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胜利》、瞿希贤为《青春之歌》所创作的音乐、黄准为《红色娘子军》创作的音乐、朱践耳为《在烈火中永生》创作的音乐、雷振邦为《五朵金花》创作的音乐、江定仙为《早春二月》创作的音乐以及罗宗贤、葛炎为《阿诗玛》创作的音乐都是在为电影音乐配乐方面好的作品。
《阿诗玛》是我国第一部电影歌剧。音乐以云南哈尼族的民间音乐为基本素材加以变化发展,并以各种独唱、重唱和合唱推动剧情的发展,音乐在其中占有中心的地位,咏叹调、宣叙调的使用把人物的感情抒发以及剧情的发展不断推向**,音乐艺术的魅力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和民族色彩。
作品欣赏《马铃响来玉鸟唱》
“文化大革命”中电影、电视音乐的数量也很少。有几部电影的音乐创作比较有特色。如《青松岭》(施万春作曲)、《春苗》(徐景新作曲)、《创业》(秦咏诚作曲)、《闪闪的红星》(傅庚辰作曲)、《海霞》(王铭作曲)等。这五部电影的插曲,如《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青松岭》插曲)、《春苗出土迎朝阳》(《春苗》插曲)、《红星歌》和《映山红》(《闪闪的红星》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创业》插曲)和《渔家姑娘在海边》(《海霞》插曲)等一直在人民群众中间传唱,成为人民喜爱的电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