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有声电影音乐从30年代起步,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很大发展。由于电影音乐能紧密配合剧中情节,所以传播速度快,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和欢迎。这一时期突出的电影音乐作品有黄自为影片《天伦》写的主题歌《天伦歌》、任光为影片《渔光曲》写的主题歌《渔光曲》、为影片《空谷幽兰》写的插曲《大地进行曲》、赵元任为影片《都市风光》写的主题歌《西洋镜歌》、聂耳为影片《大路》写的主题歌《大路歌》、插曲《开路先锋》、为影片《飞花村》写的主题歌《飞花歌》、为影片《桃李劫》写的主题歌《毕业歌》、为影片《新女性》写的主题歌《新女性》、为影片《风云儿女》写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插曲《铁蹄下的歌女》、为影片《逃亡》写的插曲《塞外村女》、贺绿汀为影片《十字街头》写的插曲《春天里》、冼星海为影片《夜半歌声》写的主题歌《夜半歌声》、为影片《青年进行曲》写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为影片《壮志凌云》写的插曲《拉犁歌》、为影片《最后一滴血》写的插曲《江南三月》、陈歌辛为影片《渔家女》写的主题歌《渔家女》等。这些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在剧情中起到了很好的喧染和烘托作用。
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作曲家们的群体创作,有几部电影音乐或插曲是几位作曲家共同完成的。
《天伦歌》是黄自1936年为影片《天伦》写的“主题歌”,影片通过反映孤儿的痛苦生活,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以“服务牺牲”的精神来实现“大同博爱”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但主题歌那纯朴优美的曲调和真挚动人的感情,加上多段体的结构,使这首作品流传很广;
在现代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中,任光的电影音乐创作不仅是成功的,并且是独树一帜的。
任光简介
任光音乐创作的第一首成功作品就是1934年为影片《渔光曲》所写的主题歌《渔光曲》(安娥词),这首作品也因参加莫斯科展出获奖而驰名国内外。在这首作品里,任光用“内容的现实,节调的哀愁,曲调的组织化”和委婉、抒情的旋律表达了自己对劳动人民被剥削、受压迫真挚同情,刻画出一幅朴实动人的渔民生活景象,具有鲜明民族风格。这首作品也体现了他前期的创作特点——偏重于抒情、委婉,带有很强民歌风的特点。
我们还可以在《月光光》(安娥词)、《采菱歌》、《采莲歌》等作品中看到类似特点。他在后来为电影《空谷幽兰》所创作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大地进行曲》则突破了委婉、抒情风格,而向着雄壮、坚毅的性格方向发展。
在现代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中,聂耳在电影音乐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是杰出的,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最广泛的。
聂耳简介
聂耳的音乐创作
从1933年8月起聂耳发表第一首音乐作品起到1935年7月近两年时间里,聂耳共创作了37首歌曲。在民族危机关键时刻,聂耳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革命斗争,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音乐,开一代新创作乐风,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聂耳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为电影和话剧、舞台剧配乐,并且是一位多产、创作成功率极高的作曲家。他先后为8部电影创作了20首歌曲,这些歌曲主要是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其中1934年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为影片《桃李劫》创作的《毕业歌》等以其进行曲的速度和坚毅、果敢的气魄鲜明地反映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决心和热情。《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以引子中的大三和弦分解的号角式的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带有呐喊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特有的紧迫感,尽管歌词用散文式的自由体写成,但聂耳还是创造性地把它谱成了一首传遍中国和世界的民族解放的革命战歌,这首歌在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中,以其巨大的号召力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正因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时至今日仍然激励着中国人民,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毕业歌》是聂耳1934年为电影《桃李劫》创作的主题歌。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词是自由体新诗,音乐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情绪发展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号召力。在影片中出现在青年学生毕业前夕大家欢聚在一堂时唱出,影片结束时又一次唱出,表达了我国的青年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爱国热情,为我国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