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音乐>>正文

 

  作品欣赏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红星歌》

  我国80年代前后的电影、电视音乐在饱经“文革”10年忧患之后重获新生。广大电影、电视音乐工作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在电影、电视音乐的体裁和题材以及艺术手法上进行探索和开拓,电影音乐率先出现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故事片《小花》(王酩作曲)、《庐山恋》(吕其明作曲)、《甜蜜的事业》(王铭作曲)、《小街》(徐景新作曲)等。特别是电影《小花》的主题歌和《甜蜜的事业》插曲,结构简明,曲调很接近口语化,抒情而别致;加上采用了电声伴奏,使电影中特定场景的设计别具一格,新颖独特,因此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作品欣赏《妹妹找哥泪花流》

  作品欣赏《甜蜜的事业》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这些电影的音乐对当时在中国出现的“流行歌曲”实际上给予了很大的策应和支持,并对后来的电影音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也曾出现过重、过多、过响及歌曲滥用的偏向。进入80年代后,这种偏向得到了扭转,出现了一批取得了相当艺术成就的作品。如故事片《城南旧事》(吕其明作曲)、《人到中年》(吴大明作曲)、《骆驼祥子》(瞿希贤作曲)、《天云山传奇》(葛炎作曲)、《逆光》(张宏作曲)、《西安事变》(李耀东作曲)、《海囚》(黎英海作曲)、《知音》(王铭作曲)、《都市里的村庄》(徐景新作曲)、《青春祭》(瞿小松、刘索拉作曲)、《芙蓉镇》(葛炎作曲)、《红高粱》(赵季平作曲)、《庭院深深》(杨予作曲)、《开国大典》(施万春作曲)、《老井》(许友友作曲)、《原野》(杜鸣心作曲)等;美术片《三个和尚》(金复载作曲);纪录片《鸽子》、《潜海姑娘》(均王立平作曲)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电影插曲,如《啊,故乡》(《庐山恋》)、《牡丹之歌》(《红牡丹》)、《我爱你,中国》(《海外赤子》)、《心中的玫瑰》(《泪痕》)、《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黑三角》)、《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神圣使命》)、《迎宾曲》(《客从何来》)、《燕归来》(《燕归来》)、《满山红叶似彩霞》(《等到满山红叶时》)、《牧羊曲》(《少林寺》)、《为人作嫁几时休》(《梅花巾》)、《小鸟小鸟》(《苗苗》)、《双脚踏上幸福路》(《咱们的牛百岁》)、《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小街》)、《妹妹曲》(《红高粱》)、《马背摇篮》(《啊,摇篮》)、《小小无锡景》(《二泉映月》)、《天山路弯又弯》(《天山行》)、《大海啊,故乡》(《大海的呼唤》)、《飞吧,足球》(《飞吧,足球》)、《花溪水》(《柳暗花明》)、《春雨濛濛下》(《绿色钱包》)、《驼铃》(《戴手铐的旅客》)、《歌唱大别山》(《挺进中原》)、《祖国之爱》(《元帅与士兵》)、《女儿歌》(《黄土地》)等。可以说这些电影音乐和插曲的创作是成功的,如果把80年代前后的电影、电视音乐分作两个阶段的话,前一阶段的电影音乐(特别是其主题歌和插曲)进展较快,从宏观上来看所取得的成绩也较大;后一阶段则是电视音乐大显身手的世界了。

  5电视音乐

  电视音乐与电影音乐都是通过“音画结合”来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艺术,因此其界限是很难划分的。电视音乐主要是随着十多年来专题系列电视片及电视剧、电视连续剧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音乐品种。由于系列专题片与电视连续剧都具有在统一的情节展开下被分割为许多“集”的特点,因此在音乐创作上要求必须具有概括性的“主题音乐”作为音乐发展的基础,而这种基础又使“主题音乐”的广泛传播有了可能。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电视的普及率不断增加,电视的收看人数已远远超过了电影的观看人数,电视音乐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天地,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创作阵地。我国的电视音乐自1958年起步至1990年只有三十余年的历史。电视音乐真正的辉煌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多年来出现了许多好的电视音乐作品,如《青春啊青春》(电视剧《有一个青年》插曲)、《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插曲)、《长江之歌》(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音乐)、《游子吟》(连续剧《虾球传》主题歌)、《江河万古流》(电视片《九洲方圆》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连续剧《磋跎岁月》主题歌)、《枉凝眉》(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微山湖》(连续剧《铁道游击队》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连续剧《便衣警察》主题歌)、《我心中的太阳》(连续剧《雪城》主题歌)、《一个美丽的传说》(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歌)、《篱笆墙的影子》(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插曲)、《渴望》、《好人一生平安》(连续剧《渴望》主题歌、插曲)等。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音乐考研资料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