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考研>>备考资料>>音乐>>正文

 

  1对民间音乐家阿炳的音乐的抢救整理

  2对传统民歌的收集整理

  1953年秋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采集组赴山西河曲一带对当地的民间音乐进行了调查很有成绩,这次调查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和戏曲资料,写出了《河曲民歌采访专集》。

  3“五大集成”工作

  1960年的《中国民歌集成》

  粉碎“四人帮”后的“集成”工作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中国琴曲集成》

  这5种“集成”,每种均按省、市、自治区分卷(即地方卷),如果全部出齐共达120多卷,共约3亿字。1995年前后分批出版。“五大集成”篇幅浩翰,具有史料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五大集成”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和音协,组织和动员了广大音乐工作者、民歌手、民间艺人、民族语言学家等专门人才,对各类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抢救,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普查、调查,采录下大量的口碑资料(含乐器及与之有关的背景材料)。与此同时,我国广大音乐工作者还对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进行研究,并从内容到形式、从形态特征到与人民生活的联系,扩展到“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比较学”乃至“心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各地搜集的民歌就有近30万首之多。编入《集成》地方卷的约35,000首。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初审、复审、终审工作已分批分期进行。《中国民间歌曲·湖北卷》、《中国民间歌曲·山西卷》等地方卷已经正式出版发行。《五大集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同时也为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专门人材,这是一笔无可估量的宝贵财富,对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对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对各民族民间乐种的整理抢救

  “侗族大歌”

  “西安鼓乐”

  “十二木卡姆”

  “苏南吹打”

  “浙东锣鼓”

  “福建南音”

  “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

  5民族乐器的改革

  其主要标志除民族乐器的生产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和国家颁布了一部分乐器生产质量标准;

  1954年和1959年先后在北京召开了两次大规模的乐器改革座谈会,推出了一批改革成果。

  1956年国家轻工业部科学院所属的乐器研究所的成立,对我国乐器的改革和制造是一个极大的促进。我国的民族乐器,如古琴、古筝、琵琶、扬琴、二胡、笛、笙、芦笙、唢呐、管子等乐器的改革均取得了可喜成绩。

  乐器的改革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器乐的创作,我国五、六十年代民族器乐创作的繁荣与民族器乐的改革成就是分不开的

[浏览次数:     已有位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音乐考研资料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