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各个专业有了大概了解的基础上,还要深刻地认识自己,不仅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要看清自己的客观需要。归纳起来,就是这样几条原则:兴趣第一、扬长避短、考虑需要。
1、兴趣是选择专业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一生都要和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打交道的话,那么会过得很难受;另一方面,兴趣也决定了你能不能有恒心毅力坚持考研复习、并保证高效率。调查表明,强打精神的复习考研,最后大部分是考不上的。
2、学科基础。基础主要指考生自己长期以来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如果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数学又没学好,现在却非要报考清华计算机专业,那么只能是“壮士一去不复还”。通常,理科学生考文科研究生相对容易一些,反过来则几乎不可能。
3、学习实力。虽然我们常搬出愚公移山的例子来证明“有志者事竟成”,但实际上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去和那么多同样优秀的人竞争,光有志气是远远不够的。逻辑思维不发达,考哲学就是受罪;空间想象能力严重缺乏,报建筑设计也是不自量力;大大咧咧、丢三落四惯了,报会计就得掂量掂量。必须记住,报考研究生其实是自己和自己竞争,通过努力自己能否达到第一志愿学校的要求。考研不是斗气,不能看别人考什么专业,就抱着“凭什么我就不行”的想法。孟尝君养士三千,封侯拜将之才有之,鸡鸣狗盗之徒亦有之,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谁也代替不了谁,都能做出大事业来,人生之中,大到事业是否成功,小到考研是否顺利,都要看能不能很好的扬长避短。
4、性格与抱负。有一种说法叫“性格即命运”,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的性格和抱负起码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非常重视物质享受的人会一辈子献身于枯燥而挣不了什么钱的古代语言研究。你的性格是好动还是好静,你能不能抗拒外界诱惑专门搞学问,你是很重视物质上的享受还是更看中精神上的愉悦,我是怀着鸿鹄之志而甘愿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还是只想找个不错的工作拿份不低的薪水。请注意,我们在这里不是作道德评价,不是说哪种性格好哪种性格不好,哪种抱负高尚哪种抱负庸俗,而仅仅是强调性格与抱负一定要和专业、职业相吻合,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受痛苦。
5、家庭与其它负担。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就业率相差很大。例如据调查,本科毕业生中的政治学、林业工程、材料、仪器仪表等即时就业率在90%以上,而体育、植物生产、水产、中医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就业率低于50%。研究生毕业时的情况虽然要好些,但总体形势也仍然如此。如果家庭原因或个人原因(比如你大学期间贷款上学)使得你负担很重,要求你必须尽快取得一份薪水可观的工作,那么你即使疯狂地热爱文学,恐怕也不得不暂时扭曲一下自己的兴趣等等。毕竟人生除了自由发展外,还有许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6、是志在必得还是后路宽广。也就是说,你是否非考上不可,还是仅仅想开辟一条更好的路。假如本科毕业后工作无忧,你大可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专业拼一把,成则更好,不成也无所谓,大不了上班去。要是你的全部希望(例如留在北京工作等)乃至全家老小的幸福都指望这次考试了。你的专业目标就别定得太高,稳妥一些,为自己增加取胜的概率。